考古研究証實:張家口地區是紅山文化末期禮儀中心

人民網張家口8月29日電 (記者祝龍超、實習生趙英杰)8月29日上午,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召開的宣化鄭家溝遺址最新考古成果發布會獲悉,考古研究証實,張家口地區是紅山文化末期的禮儀中心。
鄭家溝遺址一號積石塚正投影。河北省文物局供圖
鄭家溝遺址,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鄭家溝村西,處於“三山兩河”交匯的丘陵地帶。遺址東部的1號積石塚發現於2021年11月。
據河北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2年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以來,鄭家溝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基本厘清了積石塚結構、各類遺跡關系等關鍵問題,發現石界牆、石棺墓、祭祀坑等200余處遺跡,出土玉豬(熊)龍、三連璧等具有典型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以及具有河套地區廟子溝文化、中原地區廟底溝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等文物標本400余件(套)。開展了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分子生物學、年代學、玉石器檢測分析、碳氮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工作。
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該積石塚處於紅山文化晚期並已越過了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下限,是首次在遠離紅山文化核心區域的冀西北地區發現、發掘的紅山文化典型遺跡。
期間,該省文物部門還開展了宣化區、涿鹿、赤城、陽原、蔚縣等縣(區)考古調查工作,發現大量紅山文化遺存(積石塚259座,遺址80余處)。這些發現為全面認識研究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全新資料。
鄭家溝遺址一號積石塚出土的玉龍。河北省文物局供圖
張家口地區的考古發現在填補該區域紅山文化考古工作空白的同時,也為紅山文化晚期人群由燕山山脈東北向西南遷徙提供了關鍵証據。該地區發現的高等級墓葬體系、禮儀制度、社會分層機制實証張家口地區是紅山文化末期的禮儀中心。
此外,以鄭家溝積石塚為代表的考古新發現在考古學文化特征上兼有紅山文化、仰韶文化因素,傳承了紅山文化中晚期形成的祭祀禮儀體系與核心內涵,極具地方特色,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下一步,河北省文物局將繼續在國家文物局“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宣化鄭家溝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同時,開展聚落考古、科技考古、手工業考古等專題性研究,加快考古成果轉化,充分闡釋考古遺存的價值內涵,追尋紅山文化足跡,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