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圍場:“夜經濟”奏響豐收交響曲

2025年08月27日16:17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涼爽的晚風攜著美食佳肴,手工粉條、石磨豆腐、雜糧煎餅、米炒黃芪茶、陳皮杏仁露、大果沙棘果汁……180多個攤位,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夜經濟”裡的煙火氣,奏響了豐收交響曲。

美食夜市、產品促銷、非遺傳承……圍場用心用情用力燃起“夜經濟”煙火氣,讓“夜經濟”綻放新光彩、釋放更多紅利,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夜經濟現場。李學武攝

“夜經濟”相關活動現場。李學武攝

這是一場“圍場味道”的同台競技

圍場以“分時利用、功能切換”方式,將白日裡車水馬龍的濱河路,規劃為綿延數百米的濱河夜市,將地方文化、旅游業態、特色美食和休閑娛樂等元素融合其中,打造一處規范化、集約化、品質化的“夜經濟”集聚區。

與此同時,哈裡哈鎮首屆森林音樂季、棋盤山鎮二十九號村“牛轉乾坤,味在棋盤”牛文化美食節、道壩子鄉粉條盛宴、克勒溝鎮“鴿影棲香·暢享克鎮”美食節輪番上演,一場場特色美食盛宴燃起濃濃煙火氣。

朝陽灣鎮邊牆村黨支部書記帶頭成立邊牆蔬菜種植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全鎮成立蔬菜合作社16個,建設千畝設施蔬菜園區6900畝,打造園區化的“西紅柿小鎮”。棋盤山鎮是中國北方大型牲畜交易市場,該鎮依托“公司+合作社+農戶+保險”模式發展肉牛產業,肉牛存欄超4萬頭,以直徑2.15米的“木蘭圍場第一牛鍋”為特色的“牛轉乾坤·味在棋盤”首屆牛文化美食節,讓二十九號村以牛為媒,從“活牛銷售短鏈”到“文旅融合長鏈”,從“經營主體獨得”到“集體群眾共享”,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延鏈、文化賦能的鄉村振興新路。

道壩子鄉是“最長馬鈴薯粉條”吉尼斯世界紀錄誕生地,14名技藝精湛的傳統手工藝匠人用當地傳統純手工漏粉工藝,共同制作出長達500.152米的馬鈴薯粉條,讓非遺手藝在舌尖上“活起來”。圍場鎮以“香約木蘭”為主題舉辦充滿田園氣息的香瓜節,將優質農產品與圍場文旅IP深度結合,推動從“日間觀光游”向“夜間體驗游”升級,打響“自駕天堂 木蘭圍場”旅游品牌。

“夜經濟”相關活動現場。李學武攝

美食夜市現場。李學武攝

這是一輪地理標識的產業盤點

圍場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種植面積穩定在65萬畝左右,年產各類馬鈴薯150萬噸左右,構建起涵蓋技術研發、種薯繁育、標准化種植、倉儲保鮮、精細加工、產品銷售以及服務體系的完整產業鏈。在這裡,擁有地理標志產品獨特標簽的圍場馬鈴薯系列產品樣式繁多,烀土豆、烤土豆、炸薯片、牛肉土豆、紅燒肉燉粉條、土豆煎餅……馬鈴薯系列108道菜譜層出不窮。朝陽灣的西紅柿色澤鮮艷、飽滿多汁﹔四道溝的香果個頭圓潤、果香清甜﹔圍場鎮的香瓜清甜多汁、果香濃郁……盡顯地域特色的農特產品貼上“圍場標簽”,“夜經濟”催生出產業發展“夜動力”。

這是一次鄉村振興的綠色比拼

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優。圍場主動求變,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以創新為突破,推動農業從以種植養殖為主的一產,向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核心的產業轉型升級。從在林下仿野生環境種植靈芝,到提取高附加值的“液體黃金”靈芝孢子油,實現價值的幾何級增長﹔從種植道地藥材黃芪,到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塞罕正黃芪”米炒黃芪養生茶,使黃芪價值提升10余倍﹔從採集山杏仁,到加工成傳統杏仁露,再到創新研發出融合南北風味的“陳皮杏仁露”, 在“IDEAS創新產品大賽”中斬獲大獎﹔從青海到圍場,引入高原冷水魚養殖技術,以“淡水育苗+深遠海養成”模式養殖三文魚,讓深遠海養殖的三文魚,每三尾就可能有一尾來自圍場成為現實。

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圍場讓“圍場味道”打破地域界限,在豐收季裡燃起夏季煙火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生態振興助推鄉村振興。(寧利勇)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