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圖像間的病灶追蹤者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趙建
黑白圖像間的病灶追蹤者
8月20日,趙建(右)在與同事一起診斷患者病情。本報記者 田 明攝
8月20日8時,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醫學影像科X線、CT掃描、磁共振三大檢查室外,病人有序排隊拍片。
二樓診斷室的閱片電腦前,醫學影像科主任趙建專注地盯著屏幕,右手食指飛速地滾動鼠標上的滾輪,變換角度觀察剛剛完成掃描的一組胸部CT圖像,查找患者病症的蛛絲馬跡。
說到影像科醫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看片子的”“做CT的”,事實上,影像科醫生的工作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影像科分技術崗和診斷崗,技師負責檢查拍攝,醫生負責閱片診斷。每天有上千張片子從檢查室的機器上匯集到診斷室,醫生需要對解剖學、病理學、臨床醫學等都熟悉,才能在黑白圖像中准確指出病變所在。
“比如這張肝臟CT圖像中出現了多發佔位,和肝臟轉移瘤很像,診斷的關鍵是有豐富經驗能夠甄別出‘棒棒糖’征,就能基本診斷為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一種比較罕見的血管源性惡性腫瘤。”趙建介紹,影像中同病異影或同影異病的情況很多,及時准確的診斷,將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2021年4月,醫學影像科值班醫生面對一份特殊的病例報告難以決斷。8歲男孩小剛的小腿X光片顯示斑片狀骨質破壞,層狀骨膜反應,周圍軟組織彌漫腫脹。是骨髓炎,還是骨腫瘤?一時難以確定。
小剛來自農村,已輾轉數家醫院,均未給出明確答案,而小腿的劇痛已讓他無法正常行走。
不同的診斷結果,對應著不同的治療方案,事關孩子身體健康。在外出差的趙建接到電話后連夜趕回醫院,仔細觀察二十余次不同時期的影像圖片,反復對比其中的細節。
“這裡!”他突然指著某處細微的骨質吸收帶說,“雖然整體表現類似骨髓炎,但這個邊緣的‘虫噬樣’改變是尤文肉瘤的特征。”
三天后,病理報告証實了他的診斷。
接下來,是如何精准地判斷腫瘤邊界,確定手術切除的范圍和化療方案,這對預后至關重要。術前,趙建與外科醫生反復溝通,探查腫瘤浸潤范圍,討論腫瘤安全切除邊界及需要避開的主要神經血管組織。
“他的建議就像作戰地圖,不僅告訴我們‘敵人’在哪裡,還標出了所有需要避開的‘雷區’,手術非常成功。”主刀醫生感慨,影像科醫生就像臨床醫生的“眼睛”。
從業26年,趙建不僅練就一雙慧眼洞察病灶,還以一顆仁心尋求技術突破服務基層。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質疏鬆的及早診斷有利於老年人健康。而檢測骨質疏鬆,需要進行QCT等檢測骨密度的專用設備,但一些基層醫院沒有配備這種設備。
在一次基層調研時,趙建發現某鄉鎮醫院全年骨質疏鬆確診率非常低。部分老人因反復骨折就診,由於沒有設備,醫生只能憑經驗判斷為“老年性脆性骨折”。
能否基於常規CT,構建出一套骨質疏鬆預測模型?趙建決定組織團隊攻關,以QCT結果作為標准,研發適用於常規CT的智能篩查系統。
趙建介紹,最關鍵的是數據收集階段,需要拿鼠標在圖像上將骨鬆質、骨皮質等一一圈出,進行區分標注。一次CT掃描形成400張圖像,要在每一張圖像上進行標注。
趙建帶著團隊完成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並用三個月測試了7種算法模型。為了優化參數,他時常凌晨還守在計算機前核對數據。最終,團隊用一年時間,與人工智能公司一同完成系統開發。
這項研究成果在基層醫院推廣后,骨密度檢測在家門口就能解決,骨質疏鬆篩查率得到大幅提升。
作為影像學科帶頭人,趙建始終以一顆仁心在黑白影像中尋根探源。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醫學影像科2025年成功獲批河北省醫學影像領域唯一的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
當被問及將來還有什麼計劃時,他笑著指向牆上“大醫精誠”四個大字說,等到科裡年輕人都能獨當一面時,他就去山區進行義診,把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基層群眾家門口。(記者桑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