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靠奮斗過上紅火日子(記者手記)

王 浩
2025年08月22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打贏脫貧攻堅戰,銜接鄉村振興,一程接一程砥礪前行。

在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八十三號村,鄉親們發展溫泉民宿、森林康養等新業態,靠著一股子勁闖出了好日子。在四川通江縣,當地一任接著一任干,深耕銀耳產業,一朵銀耳成了致富支柱產業。雲南昭通市走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路子,打造從育種到加工的馬鈴薯全產業鏈。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脫貧群眾勤勞致富,靠奮斗過上紅火日子。

近年來,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鄉村產業發展提質增效,脫貧地區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脫貧人口與全國農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前路不可能一馬平川。應對挑戰,爬坡過坎,要激發脫貧群眾依靠自身發展的志氣、心氣、底氣,要靠脫貧地區持續補短板、鍛長板。大家擰成一股繩加油干,才能進一步增強內生動力、提升發展能力,長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發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動力。

激發內生動力,需要把握好內與外的關系。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既是幫扶對象,更是發展主體。脫貧地區應立足自身優勢,找准發展模式,把技術、市場、人才等短板補上,腳踏實地把脫貧產業培育成有效益、有帶動能力的富民產業。特別是要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龍頭帶動、產業獎補等政策,鼓勵脫貧群眾參與到特色種養、手工作坊、庭院經濟中,靠雙手致富。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受制於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脫貧地區的發展能力相對較弱,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能“急剎車”“大撒把”,應對各項幫扶政策分類優化完善,健全幫扶資產長效管理機制。內外雙向發力,才能讓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激發內生動力,需要堅持扶智與扶志相結合。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一方面應引導人才服務鄉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慶江津區因村選派鄉村振興指導員,他們利用自身優勢跑項目、找資金。福建南安市有3600多名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幫助鄉村產業破難題、闖新路。這些人才隊伍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另一方面應加強鄉村本土人才培育,鼓勵以訂單式培養、繼續教育、工匠傳承等方式,讓脫貧群眾掌握實用技能,把更多脫貧群眾培育成高素質農民和鄉村工匠。

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攻方向,在促進脫貧地區加快發展上多想辦法,不斷促進脫貧群眾增收致富和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邁向鄉村振興的腳步就能走得更穩、走得更實。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18 版)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