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北京成果的河北轉化歷程

一項北京成果的河北轉化歷程
——中科衡發把“紙上成果”變成“市場新寵”
近日,衡水中科衡發動力裝備有限公司中試車間工人在巡檢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范機組。本報記者 李佳澤攝
近日,無人機拍攝的衡水科技谷。本報記者 李佳澤攝
整理/本報記者 王璐丹 制圖/褚 林
閱讀提示
無論是從研究員變身總經理,還是從科研工作者成為科技創業者,對梁世強來說,人生的轉變始自2016年。
那一年,衡水為彌補當地科技資源少、產業層次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的發展短板,與中國科學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打造衡水科技谷,構建“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像一粒種子破土拔節。
2017年,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梁世強團隊帶著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與衡水簽約。一個月后,他的公司中科衡發動力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衡發”)在這裡落地。
“紙上成果”如何成為“市場新寵”?科研人員能否走穩創業之路?這些曾經困擾梁世強的難題,在河北被逐一化解。
千方百計引進來
“燃燒器正常,燃料供給系統正常,送風、排煙系統正常,就地及遠程控制系統正常……”7月31日,在中科衡發實驗車間,管道縱橫交錯。科研人員正在對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范機組進行調試。
不同於傳統水蒸氣發電,這套發電機組採用的是一種特殊的發電介質——超臨界二氧化碳,核心設備體積隻有傳統設備的1/20,發電效率卻提高了5%。
“這項技術是國際前沿的尖端技術,在小型核電、太陽能光熱發電和艦船動力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梁世強說。
2017年,手握這項技術的中國科學院團隊開始著手發電裝備研發。
“我們這個實驗台的搭建,與大的工業化生產線籌備是一樣的,水電氣走線、環評、安評,都很復雜。”梁世強說,由於科研院所實驗室資源緊張,必須尋求更大發展空間。
此前,衡水已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設佔地80萬平方米的衡水科技谷。得知這個項目后,政府立即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對該項目的技術、前景等進行評估。
有人顧慮,技術難度高、工藝要求嚴,以前從沒接觸過,是不是有點冒險?
“認准是高新技術項目,對調整產業結構有重大引領作用,就要千方百計把它引進來。”大家最終達成一致。
衡水隨即成立專題小組,在政策、服務等方面對接該項目,並多次聯系該團隊。誰知,登門三次后,都被團隊婉言拒絕。
“當時也接洽過其他城市,衡水雖然與北京距離較近,但由於沒有相關能源產業,不在我們考慮范圍內。”梁世強說。
衡水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他們邀請梁世強團隊來衡水轉轉,5萬平方米的專業配套區已基本建成,中科創新動力研發基地實驗設備全部到位,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
最終,打動他們的,是這裡的招商理念。
那時,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系統還處於小試階段,想要走向市場,還要闖過中試、擴大生產等多道關卡,每一關都是九死一生。
“這樣的項目,很難短期就見成效,從某些角度上來說,對於承接的地方政府有些不公平。”梁世強說,當時負責招商的領導跟他說,不著急出成果,他們可以等,一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八年,只要堅持一定能做成。
這樣的耐心和寬容,令他感動,最終決定入駐衡水科技谷。
項目一落地,梁世強就體會到了當地全方位的暖心服務。政府明確多個責任單位,專門負責辦理項目的用水、用電、環評、立項審核等各種手續。
營業執照1天辦好,刻好公章拿著証照直接開戶……一個月后,中科衡發“呱呱墜地”。
向企業匯聚創新要素
公司成立后,梁世強先后與部分投資機構接觸,尋求理想的轉化模式。
然而,過程並不順利。“相比課題基金,投資基金更青睞能夠直接應用於生產、投入商業化運作的成熟技術。”梁世強說。
就在他一籌莫展時,衡水高新區經過研判、分析,與中科衡發達成一致——由政府出資5000萬元支持項目研發,分期撥付。
“感覺像走投無路時,突然有人遞過來一根救命稻草。”談及往事,梁世強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拿到首批經費后,梁世強和團隊第一時間購買設備。
“冷卻器、回熱器、離心壓縮機……這些設備,每台都價值好幾十萬元。”走進實驗車間,梁世強告訴記者,有了這些設備,就可以研究和解決裝備產業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項目落地轉化過程中,還有很多這樣的雪中送炭。
有一年,測試攻堅遇到瓶頸。壓縮機的轉子設計轉速是四萬轉,可到了三萬六千轉怎麼也升不上去。
他們一點點摸索,逐項查找原因后,對壓縮機重新進行設計。“每開機一次,設備要運行一天一夜,成本少說得十萬元。”梁世強說,一次又一次,那麼多錢砸進去,聽不到一點兒響。
就在大家猶豫是否還要繼續冒險時,省科技廳等部門伸出援手,幫助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篩選項目、申報課題,先后給他們爭取到400多萬元科研經費。
一次次試錯,一次次重來,終於,他們研發的超臨界二氧化碳離心壓縮機工程樣機性能達到設計指標。
在梁世強看來,相比資金“及時雨”,政府對科技型企業的關注與扶持更暖心。
換熱器是發電系統的關鍵部件,要求耐壓高、體積小。長期以來,微通道換熱器一直被國外壟斷。
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項目研發過程中,中科衡發掌握了擴散焊微通道板式換熱器的研發技術,耐壓超過100兆帕。但如何將這個技術商品化,梁世強起初也摸不著頭腦。
2019年,在政府的推薦下,梁世強報名參加了首屆衡水市創新創業大賽。
現場高手過招,各項目團隊負責人“戰斗值”拉滿,依次作6分鐘項目展示、8分鐘評審答辯。
梁世強最后一個出場,憑借“固相增材高強度緊湊式換熱器”項目,獲得大賽第一名。后來,他又走上了河北省創新創業大賽的舞台,拿到二等獎。
“通過參加比賽,我們結交了不少朋友,獲得了不少資源,也發現這個技術在氫能、液化天然氣和航空等高端換熱領域有很大的應用前景。”梁世強說,自那以后,他們在專家的建議和指導下,開始著手做更詳細的產業規劃。
近年來,河北堅持把辦好創新創業大賽作為激發創新動能、培育創新主體的重要抓手,設立專項財政獎勵資金,為參賽企業和團隊提供創業培訓、技術服務等多元化全鏈條服務,一大批優秀創業項目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鏈”就產業集群
如今,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項目的衍生產品——擴散焊微通道板式換熱器已經走向了市場。
在衡水布朗科技有限公司的微通道換熱器智能制造基地,上百片插著金屬毛細管的鋼板堆疊后,正在真空擴散焊機中加熱焊接。不久后,一個密布著頭發絲般精細流道的換熱器即將下線。
“這套生產設備是我們與中科衡發共同研發的。”衡水布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志超告訴記者,相對傳統換熱器,他們的換熱器換熱性能好、制造周期短、緊湊度高,在市場上競爭優勢明顯,今年合同額至少能達1000萬元。
一年前,梁世強還在發愁:讓換熱器真正走上生產線,還需要很大一筆經費,想找大企業合作,奈何沒有門路。
彼時,衡水本地的裝備生產企業布朗科技,由於傳統產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低,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2024年,一場京津冀換熱器產業研討會在衡水舉辦。會上,中科衡發結識了布朗科技的負責人。歷經多次走訪,雙方簽訂協議,共建“真空擴散焊微通道換熱器”產業基地。
布朗科技拿出3000萬元,購買最先進的生產裝置,還派出公司上百名研發人員和中科衡發團隊一起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劉志超印象最深刻的,是真空擴散焊工藝的改良。
“連續好幾次現場試驗,我們都失敗了。”劉志超說,他們要對溫度、壓力、時間、真空度四個參數,像搭積木一樣進行排列組合,稍有不對,就會導致焊接失敗。
調整換熱器結構、改變工件尺寸……雙方團隊密切合作,反復驗証,終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失敗誘因,換熱器成品率大大提高。
更讓劉志超驚喜的是,金屬毛細管、齒輪、電機等上下游生產企業,看中了衡水的換熱器產業前景,紛紛前來考察對接。“不久的將來,一個先進、高效、綠色的換熱器產業聚集地將在這裡崛起,預計產值規模可達百億元。”劉志超信心十足。
為深入推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快以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需求為導向的項目攻關,2024年,河北啟動眾籌科研,探索新型技術研發組織模式,構建“共投、共研、共擔、共贏”的市場化研發新機制,推動重大技術成果在河北省落地應用。
去年,衡水高新區科技創新中心的工作人員到中科衡發調研,交談中,發現中科衡發還在衍生開發超臨界二氧化碳噴涂裝備。
“衡水有很多橋梁支座生產企業,大部分橋梁支座產品都需要噴涂,因此,這裡的噴涂市場非常大。”該中心主任代秋浩說,傳統噴涂方式污染大、成本高,開發高效、環保的噴涂裝備和技術,一定能引領產業發展。
為加速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今年6月,衡水針對這項技術,啟動眾籌科研,由中科衡發牽頭,發布征集通知。
很快,多家單位加入“群聊”。中科衡發和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負責改進工藝流程、降低生產成本﹔衡水高新區科技創新研究院為成果落地尋找應用場景,為企業開拓市場。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依托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領域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底蘊,與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合作,加強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衍生開發超臨界二氧化碳相關設備產品,帶動區域產業升級。”梁世強說。(記者王璐丹、焦磊)
記者手記
用“耐心”澆灌創新之花
王璐丹
採訪中,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梁世強說,政府是他們最耐心的“天使投資人”。這句話,令記者印象深刻。
2017年,他和團隊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進入技術攻堅關鍵期,面臨長周期研發的挑戰。
梁世強告訴記者,項目轉化過程中,不管他們遇到什麼難題,地方政府一直都在幫他們想辦法。
耐心,不意味著被動等待。
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項目轉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中並非一無所獲,其中很多衍生成果可以率先落地。為此,衡水提出了“沿途下蛋”機制,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平台建造運行和前沿科學研究過程中衍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成果,實施“跟蹤發掘—二次開發—轉化落地—產業化”,推動原創科技成果轉化。
產業發展,既需要外界包容,也需要企業自身保持專注,做“耐心企業”。
在梁世強看來,把產品推進到極致、再讓技術超越現有邊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很多問題要暴露出來,但只要立足現實、專心一域,充分挖掘釋放潛能,就能把“冷板凳”坐熱。
“耐心政府+耐心企業”的創新生態,讓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記者走進梁世強的公司展廳,微通道電加熱器、水式叉流換熱器、航空煤油換熱器……展台上,擺放著各種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項目衍生產品,這些產品已走上市場,今年產值預計可達1500萬元。
靜待花開方能花香滿園。多一些“等得起”,當科研回歸本質,更多高層次成果就會“穩穩地長出來”。
當然,“等得起”也要“托得住”。
為撐好創新“防護傘”,河北省科技投資引導基金以28.85億元母基金為支點,構建起“母基金+區域子基金+產業子基金”的三級聯動體系,重點支持天使期、早中期科技企業技術研發,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升級。
正如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所說: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是,不追一時風口,深耕產業鏈每一環﹔不貪短期利益,才能穿越創新周期,行穩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