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縣三白西瓜的“前世今生”

走進位於洺河故道旁的河北省威縣固獻鎮白果樹三村,成片的瓜田鋪展開來,墨綠色的瓜藤上,圓滾滾的三白西瓜錯落有致點綴其間,瓜農們正彎腰採摘,竹筐裡堆疊的瓜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瓜農司光瑞拍著一個足有二十斤重的三白西瓜,臉上漾著笑意:“你瞧這瓜,個頭兒十足,切開咬一口涼絲絲、甜津津,當年皇帝吃了直夸好嘞!”
作為“中國三白西瓜之鄉”,威縣的“三白西瓜”(皮白、瓤白、籽白)以其獨特的品質聞名遐邇,更因承載著千年的農耕記憶與當代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成為冀南大地上一顆“會講故事”的金果子。
從“貢瓜”到“民瓜”:跨越千年的種植密碼
威縣種植三白西瓜的歷史,可追溯至宋元時期。據《威縣志》記載:“宋時洺水之畔,有瓜農植異瓜,皮色乳白,瓤若霜雪,味甘如蜜,進貢汴梁,帝稱‘珍品’。”到了明清,威縣三白西瓜的種植已形成規模,《順德府志》更將其列為“府屬八珍”之一。
民間傳說,此瓜種為王母娘娘所授,其傳統種植村早在宋代就建有王母娘娘廟,並取名“王母”村,近年則改稱“王目”村。
但真正讓三白西瓜成為“地域符號”的,是威縣獨特的自然稟賦。威縣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故道沖積平原,土壤以潮土為主,富含鈣、鎂、鐵等微量元素,且地下水位低、晝夜溫差大。“這裡的沙壤土透氣性好,白天光照足,促進糖分積累,晚上低溫,減少養分消耗,結出的瓜自然甜得純粹。”威縣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趙旗解釋說。此外,威縣堅持“輪作休耕”傳統——西瓜地需間隔8年才能再種,避免連作障礙,加上施用豆餅、草木灰等有機肥,為三白西瓜的生長提供了“天然溫床”。
從“土疙瘩”到“金招牌”:品牌化之路的破局與升級
近年來,威縣始終將三白西瓜列為“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一場圍繞“一棵瓜”的全產業鏈變革就此展開。
第一步是“正名”——用認証為品質背書。2010年,“威縣三白西瓜”成功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証,2015年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逐步提升品牌影響力。
第二步是“提質”——用科技為品種賦能。威縣積極引入現代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品種改良、病虫害防治、節水灌溉等技術研究,提高三白西瓜的產量和品質。
第三步是“塑形”——用文化為品牌增值。威縣深挖三白西瓜的歷史文脈,開設威縣特產店,專設三白西瓜展區﹔每年舉辦“威縣三白西瓜節”,設置“瓜王爭霸賽”“吃瓜大賽”等活動,提升內在文化動力。
從“鮮食瓜”到“產業樹”:深加工與全鏈營銷的突圍
如果說品牌建設讓威縣三白西瓜“走出去”,那麼深加工與全鏈營銷則讓它“走得遠”。
在威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河北循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將新鮮三白西瓜清洗、削皮、切塊,加工成三白西瓜醋、醬、罐頭等產品。“傳統三白西瓜集中上市,容易造成滯銷,我們通過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讓三白西瓜‘全年不缺席’。”公司總經理司欽學娓娓道來。
從宋代的貢瓜到今天的“致富瓜”,從零散種植到全產業鏈發展,威縣三白西瓜的“前世今生”,折射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它既守住了“皮白瓤甜”的傳統基因,又注入了科技、品牌、文化的創新動能﹔既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又讓農耕文化的根脈得以延續。(趙國華、趙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