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感受鄉村新風貌

河北省各地持續開展“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
故事裡,感受鄉村新風貌
日前,在望都縣寺庄鎮白岳村的農家院裡,該縣開展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 省文明辦供圖
7月29日,在“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張家口市第二屆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中,涿鹿縣代表隊生動講述“愛心小院暖人心 村規民約塑鄉風”的故事。 省文明辦供圖
今年以來,河北省各地深入開展“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讓群眾當主角,講述發生在群眾身邊的鮮活、生動、有趣、感人的故事,全面展現廣大農村群眾良好精神風貌。
根據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安排,衡水、定州、雄安新區、邢台等地相繼開展市級專場講述活動。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共開展講述活動9000多場次。
聚起民心人氣
7月31日,一場“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在唐山市曹妃甸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始了。
活動現場,來自全區6個場鎮的講述人,緊扣百姓生活,分享發生在村裡那些關於修訂、踐行村規民約的故事。
故事中,有唐海鎮王鳳坨村用村規為群眾托底,千裡接力讓走失16載的村民回家﹔六農場曾二村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大會征求意見,“鄉賢五老”坐在村民家炕頭共議規則,將村規民約寫進人心﹔五農場林港村用村規民約這把“金鑰匙”,換來鄉村風貌新變﹔三農場興港村以約定促行動,打造“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抱團發展、誠信經營,讓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伴著講述,村民議事時的熱鬧場景、婚事新辦裡的歡聲笑語、鄰裡互助的溫馨畫面一一呈現。
“村規民約管的是柴米油鹽,聚起民心人氣。”九農場李家房子村講述人吳小溪說,“今后我們會守好這份‘約定’,讓文明鄉風在村裡扎得更深、吹得更旺。”
今年以來,河北省各地依托縣、鄉、村三級廣泛開展“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深入挖掘優秀村規民約故事素材。發生在村民身邊的真實故事,生動詮釋了村規民約如何融入日常、化為行動,有力促進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的形成。
唐山市將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納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年度工作安排。灤南縣以挖掘本地故事素材為核心,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玉田縣採取“鄉鎮主場+村居巡講”相結合的模式,每個鄉鎮至少舉辦一場高質量的主場故事會。
邯鄲市舉辦“深化雙爭活動,培樹文明鄉風”主題擂台賽,各縣(市、區)通過豐富多彩的故事講述形式,鼓勵群眾參與村規民約制定,推進移風易俗取得成效。
讓人見賢思齊
“今天想跟大伙兒聊聊我們村李文平、李文法兄弟倆的事兒。”大名縣沙圪塔鎮南賈庄村的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山動情地說,“在我們村,村規民約裡有一條是‘孝老愛親’,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能像文平、文法兄弟這樣堅持的,可不多見。”
5年前的一天,85歲的李付山摔著了。正在山西做生意的李文平連夜趕回來,和弟弟李文法輪著守在父親床邊照顧。兩年多過去,父親還沒站起來,快90歲的母親又摔斷了腿。
從那以后,老兩口的屋裡從沒離開過人。哥倆白天輪流做飯照顧老人,晚上再一起伺候老人。就這麼日復一日,又是兩年多。
“我們的村規民約裡寫著‘家風正,則村風正’,文平兄弟用5年時光把‘孝老愛親’四個字,融進日常的點點滴滴。”王建山說,如今走在大街上,聊起這哥倆,大伙兒都豎大拇指。“孝老愛親”就像一粒種子,在南賈庄扎了根、發了芽。
榜樣就在身邊。在“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中,各地堅持典型引領,廣泛宣傳涌現出的好人好事,讓各類先進人物走上台、講經驗、談體會。
通過講述活動,一大批凡人善舉被挖掘出來,一大批身邊好人被推向前台。
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及,成為群眾學習的榜樣,激勵更多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參與文明鄉風建設。
邢台市90%以上的講述人,都是各地有宣傳示范作用的典型人物。新時代紅娘服務隊還組織5300余名公益紅娘深入基層一線,講述各自抵制高額彩禮、引領婚俗新風的生動故事,讓群眾學有榜樣、行有示范。
助力鄉村治理
雨后清晨的藥王廟村,虫鳴入耳、鮮花為伴,滿目青綠。
承德縣石灰窯鎮藥王廟村駐村第一書記金婷婷,在這裡見証了小村庄的蛻變,也了解了背后的許多故事。
以前,藥王廟是出了名的班子散、環境差的老大難村。2012年,村裡組建了新班子,閆寶旭當選黨支部書記。2015年,一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選址藥王廟村,建設廠區、大棚,要在村民流轉出的土地上鋪瀝青、打水泥樁。
閆寶旭一遍遍與企業負責人溝通,最終與園區簽訂協議,約定合同到期后,園區將使用土地地貌恢復到能耕種,打消了村民顧慮。如今,藥王廟村集體年均增收19萬元,成為小有名氣的富裕村,28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於是該村將“要振興,人心齊,重誠信,輕私利”這一條寫進了村規民約。
一份份接地氣、聚人心的村規民約,從紙面條款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
在辛集市張古庄村史館,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展板格外醒目。這版凝結著全村智慧的約定,是村黨支部書記高佔青帶著支委跑遍32戶老黨員家、開了7次村民代表大會才定下的,把“紅白喜事簡辦”“門前三包”“孝老愛親”等寫進村規民約,更用一件件實事讓規矩落地生根。
其中,“互助公約”是村規民約的產業延伸。高佔青牽頭制定“技術共享、用工互助”條款,組織草莓種植能手成立服務隊。如今全村184個草莓大棚種植戶結成互助組,700多名村民跟著學技術。
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規矩,守住了“孝老愛親、鄰裡和睦”的老傳統,還被賦予“生態優先、產業共富”的新內涵。
去年以來,承德市各縣(市、區)對當地村規民約進行摸底調研,超2000個行政村已制定新村規民約。各縣(市、區)探索“黨建+村規民約+社會力量”新型治理模式,將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納入鄉村治理體系。
辛集市將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打造出“案例引導—問題解決—實踐強化”的閉環機制。創新“故事+服務”模式,在活動現場設置政策宣講點,邀請村民代表、老黨員組成故事調解隊,現場化解矛盾。
村規民約,綿綿用力,成風化俗,不僅規范了村民行為,也凝聚起人心,激發村民建設和美鄉村的熱情。(記者薛惠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