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消防馳援承德興隆:泥漿裡的腳印 洪水中的身影
“路”,成為滄州消防增援隊伍抵達承德市興隆受災區后,面臨的第一道也是貫穿始終的難題。原有的道路塌陷斷裂,他們用雙腳踏出救援的軌跡﹔湍急的河流阻斷去路,他們以身體架起通行的橋梁﹔失聯的村落信息阻隔,他們用衛星電話和徒步勘察串聯出一條平安的訊號﹔泥石流劃破一道道山脊,他們全力尋找,為群眾帶來生的希望。

7月28日晚,滄州市消防救援支隊集結30人准備增援承德。朱潤濤攝
“出發,星夜馳援!”:隻為快一點,再快一點
時間撥回到7月28日夜晚。急促的警鈴劃破寧靜,滄州市消防救援支隊跨區域增援隊伍聞令即動。僅僅不到一個小時准備,這支肩負使命的隊伍便於22時43分星夜啟程。“我們來了30個人,路上沒有一個人睡覺,都在車上討論可能遇到的災情和救援方案。”九河西路消防救援站站長徐磊回憶道。車輪飛轉,載著沉甸甸的裝備和更沉甸甸的責任。7月29日凌晨5時30分,隊伍安全抵達受災嚴重的興隆縣,在興隆縣集結點簡單安頓后,來不及拂去征塵,便兵分多路,一頭扎進受災區域救援中。

滄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劉東鋒在六道河鎮指揮部領受前往失聯村察看災情任務。朱潤濤攝

滄州消防救援人員攜帶通信設備前往失聯的楊家台村。朱潤濤攝
“路沒了,人還在!”:一道跨越洪流的平安信號
滄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劉東鋒帶領的一分隊,目標直指已經失聯兩日的楊家台村。原有的道路被山洪撕扯得支離破碎,橋梁坍塌,塌方體隨處可見。他帶領隊員們背負著幾十斤重的通訊和救援裝備,在亂石和湍流中艱難跋涉。“最深的泥漿沒過膝蓋,走一步陷一步,感覺腿都不是自己的了。”隊員王夢澤描述著當時的情形。近4個小時的艱難行進后,他們在13時15分終於到達了楊家台村,初步統計的損毀數字讓人揪心。沒有做任何休息,分隊通信組第一時間搭建衛星便攜站,在大山裡不斷搜索著微弱的衛星訊號。“報告指揮部,我們已到達楊家台村!”當衛星鏈路建立起來,關鍵災情信息順利傳回后方的那一刻,所有在場隊員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完成初步勘查任務撤離時,天色已晚,隊員們沉默著,肩上的擔子仿佛更重了。

通信組正在嘗試使用衛星便攜站搜尋衛星信號。朱潤濤攝
“危險就是用來挑戰的!”:急流中的“人牆”與無聲的守護
與此同時,由戰訓科副科長胡尚偉帶領的二分隊正艱難地向六道溝、趙北溝等更偏遠的村落挺進。途中,一處洶涌的急流攔住了去路,也擋住了撤離群眾的去路。“水流特別急,看著心裡沒底。”年輕的隊員姜煥章說。在副站長趙志超的帶領下,大家沒有絲毫猶豫,迅速手挽手,在冰冷的河水中組成一道堅實的“人牆”。“我們一定要站穩,防止有受災的老鄉被水沖下來。”趙志超補充道。冰冷的河水沖擊著身體,他們咬緊牙關,穩穩地立在激流中,直到30多名群眾全部安全通過。這份無聲的守護,成了洪水中最溫暖的畫面。

救援人員分批轉移疏散群眾。朱潤濤攝
“腳泡爛了,但心不能軟”:泥濘中一道道堅毅的目光
搜救工作異常艱苦。7月31日,隊員們被派往六道溝村洪道區域,進行地毯式搜尋。二級督導員袁冰介紹:“現場洪道寬達10米,有的地方水流還很湍急,腳下是碎石和深及小腿的淤泥,大型機械不能作業,必須使用專業設備進行搜索。”就這樣,全體隊員沿著滿是泥漿的洪道全方位搜索,甚至沒放過淺灘樹叢、玉米地、橋洞等任何一處。“那泥漿,又冷又黏,腳泡在裡面幾個小時,皮都皺了,磨破的地方鑽心地疼。”隊員齊晉抬起自己涂滿藥膏、裹著紗布的腳踝。當天,隊伍徒步行進了約15公裡,搜索面積達到8萬余平方米。問及為何能堅持,齊晉擺擺手:“這算啥?老鄉們家都沒了,還有人沒找到。我們腳泡爛了還能好,找到人比什麼都強。”休整時,隊員們互相處理傷口,沒人抱怨,隻有彼此鼓勵的眼神。(田金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