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先行先試中有新意

7月11日,在石家庄市首屆中小學科學運動會“水火箭打靶賽”中,參賽選手制作水火箭。 張曉峰攝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名單,我省石家庄市、邯鄲市、保定市蓮池區、唐山市路南區、邢台市襄都區、滄州市運河區入選。
如何高質量推進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我省各實驗區在先行先試中都有哪些新探索?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科學安排進階課程
貫通科學教育體系
一堂科學教育課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從現實對象到數學模型》《物理學原理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植物組織培養》……石家庄市第一中學科學校本課程有50余種。
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升級。
石家庄市第一中學課程管理部副主任閆鵬林介紹,學校將實驗和探究實踐教學納入教學基本規范,積極推行科學教育的“生命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科學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近年來,石家庄鼓勵各中小學構建“三維一體”科學課程體系,即以國家課程標准為基礎,實施基礎型課程校本化﹔以地域和校域特色為依托,發展拓展型課程﹔以校外資源為支撐,開展實踐型課程。
“未來,我們將依托石家庄歷史文化資源,開設燕趙科技密碼系列課程,依托西柏坡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西柏坡紅色科技探索系列課程,以真實項目驅動教學,形成科學案例庫。”石家庄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訓監管科負責人梁曉寧介紹。
學校是培養學生科學理論知識的主要場所,但受制於時間、空間和資源,無法滿足科學教育的全部需求,需要校外教育作為有益補充和重要幫手。
打開校門,推動融合,科學教育課堂變得多元多彩。
唐山交大實驗學校開設《我和我的校友——交大科學家》《未來科學家》系列特色科學課程,唐山市路南區勝利路小學開設《唐山陶瓷》課程……
近年來,唐山市路南區結合航空航天、應急裝備、電子信息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科學教育+地方發展+學生成長的目標為引領,開發體現“五育融合”理念的區域特色科學課程。
邯鄲市強化探索創新,以復興區、叢台區、武安市、曲周縣、永年區等為試點,探索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進校園參與課后服務新機制,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截至目前,試點縣(市、區)共引進培訓機構近150家,服務學生6.7萬余名。
校內外協同育人
跨學科融通教學
“賽車的速度和什麼有關系?”“無人機外面的‘籠子’有什麼作用?”……7月19日,保定市聯盟西路教育集團二年級四班學生,走進北京郵電大學動態新技術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開啟了一場以“探索科技前沿,點亮智慧未來”為主題的研學之旅。
“我校近年來通過開展博士課堂、項目式學習等特色課程開發學生潛能,與北航工程實踐中心、河北農業大學等共建實踐基地,打造‘無邊界’科學課堂教育模式。”保定市聯盟西路教育集團校長劉靜表示。
小課堂連接社會大課堂。
近年來,保定市蓮池區鼓勵各中小學結合課本知識,帶領學生走進高校、科技場館、科技企業,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科學觀念、科學思維。
目前,全區77所中小學與轄區12所高校、28個科技場館、44個科普基地結成對子達成合作。2024年該區共組織科學研學體驗活動800余次,邀請專家學者、科技工作者進校園科普活動220余人次,輻射中小學生8萬余人次。
“未來三年,我們區將以館校融通、貫通育才為主線,通過系統性改革與實施,著力構建高校學術賦能、企業創新協同、家校社實踐聯動的科學教育新格局。”保定市蓮池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艷生表示。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小學科學教育更加注重技術融合與創新。
邢台市襄都區聚焦教育信息化,推動科學教育走向智能化、個性化。
先往空瓶子裡倒入一些水,再倒入一些洗潔精快速攪拌,再把牙簽放進去……日前,邢台市襄都區立德小學三年級四班的范檬涵在家裡做《會站立的牙簽》小實驗,並將實驗過程拍成視頻發到“科學空間”微信平台展播。
為了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充實的暑假,邢台市襄都區立德小學暑期開設家庭實驗室,學生可以在襄都區智慧教育平台“解鎖”各種實驗操作,然后把實驗視頻或照片上傳進行展示。
近年來,邢台市襄都區積極探索拓寬科學教育新渠道,通過建設科學教育智慧校園平台、科學教育數字資源庫等平台,實現全區校家社科學教育一體化協同聯動,推進科學教育數字化智慧化整體化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依托襄都智慧教育服務平台,打造中小學科學教育信息專區,開設科學教育課程資源、賽事資源、校外實踐資源等板塊,數字賦能全區科學教育發展。”邢台市襄都區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訓管理科科長何方表示。
此外,該區還將進一步強化區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職能,為全區各學校提供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技術指導,組織開展實驗教學、科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等。
因地制宜挖掘資源
拓展科學教育新空間
科學的種子埋在當下,長在未來。
在培育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不能掉隊。那麼,如何在鄉村學校把“一個都不能少”的科學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聯合開發《昆虫探究實踐手冊》《學科中的科學》等自然科學課程﹔聯合舉辦昆虫與生態科技節,大運河研究專項活動等主題科技活動﹔每月開展1次線上聯合教研……自2021年開始,滄州市城區的重慶路小學和鄉村學校東屯小學探索開展科學教育共同體活動。
“作為全國首批科學教育示范校,我們在課程開發資源共享、主題科技活動共辦、家校社協同機制共建、教師專業發展四個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推動城市科技資源下沉。”滄州市重慶路小學校長孫耀明介紹。
在重慶路小學帶動下,東屯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科技活動更加豐富。
“合作以來,兩校實現了資源互補、協同發展。我們學校的科學教育師資力量、學生科學意識都得到了提升。”滄州市東屯小學校長楊冰表示。
這只是滄州市運河區探索構建“1+X”教科研共同體的一個縮影。所謂“1+X”教科研共同體,是以1個優質校為核心聯合成員校,通過線上雙師課堂+線下送教入校的資源共享機制,打造城鄉一體化的科學教育生態。
“我們創新建立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捆綁考核制度,以均衡發展共建、質量為本共享、教研一體共創、捆綁考核共進為實施路徑開展研修活動。”滄州市運河區教育體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尹文廠介紹。
上好科學課,好環境重要,好老師更重要。
為提高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滄州市運河區打造多組科學教育共同體,優質校輸出骨干教師38人,成員校選拔潛力教師72人,形成跨校師資流動池。
“接下來,我們將著力構建全域協同、多維賦能的科學教育創新生態體系,打造一支專業精深、技術融通、創新引領的新型科學教師隊伍。”尹文廠表示。
比起實驗器材的短缺,科學教師配備不足、專業能力參差不齊更是阻礙鄉村科學教育發展的短板。
邯鄲市建立完善市、縣、校三級聯動教研體系,加強對科學教育的研究與指導,加大對鄉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教研支持力度。加強科學教育課題研究,積極開展和落實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為科學教育提供高質量科研支持。依托市、縣教科研部門,針對教師、教學、資源、活動等科學精准分類指導,定期組織科學教育優質課評選、優秀實驗教學案例評選等。
“未來,我們將連通數字課程資源,開展送課上門和結對幫扶工作,確保農村薄弱學校開齊開足開好科學教育課程。”邯鄲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訓監管科科長郭普戰表示。(記者陳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