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館陶:讓非遺之美在研學中綻放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近日,河北省館陶縣第三中學組織少先隊員代表走進當地傳統陶藝廠,開展“觸摸千年窯火,傳承非遺匠心”主題研學實踐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陶藝制作技藝,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研學過程中,少先隊員代表了解了館陶縣“中國黑陶藝術之鄉”的悠久歷史,在實踐環節,通過陶藝匠人手把手教學,隊員們分組體驗了拉坯、雕刻、上釉等陶藝制作流程。“看似簡單的拉胚制作,充滿著樂趣卻並非想象的那麼容易。真心佩服老師傅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少先隊員代表王子墨體驗后,驚嘆陶器背后蘊含的古人智慧與工匠精神。
通過研學,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糧畫小鎮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糧畫繪鄉情’特色課程和糧畫DIY研學產品,打造了集科普、教育、休閑、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讓五谷雜糧走進學生們的世界,讓學生了解傳統工藝,領悟了‘五谷糧食畫’創作技藝的卓越之妙,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該縣美麗鄉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賀志周介紹。
據了解,館陶縣有糧食畫、黑陶等獨居特色的文化產業優勢,以糧畫小鎮為基礎打造全國首個美育研學基地是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力手段。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資源,結合“雙減”工作的深入開展,通過開發“紅色+研學”精品課程,不斷提升研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為方便青少年參與研學活動,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館陶縣傾力打造集“游、學、玩、享、秀”於一體的青少年社會實踐、研學平台,將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與學校教育有機銜接起來,將“糧畫+體驗”“觀光+實踐”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融合其中,從而使青少年真切的了解到紅色文化、傳統藝術、鄉村建設等知識,推進素質教育,使廣大中小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從而開拓眼界、培養寫作興趣、提高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孩子們帶來快樂成長。(郝立翠)
來源:館陶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行進中國︱“AI+”箱包 出海加速度
- 天尚行有限公司箱包展示大廳。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這個爆款是AI設計的,隻需在軟件界面輸入面料、顏色、圖案、款式、功能等多樣化需求關鍵詞,便能在極短時間內生成多種風格迥異的箱包效果圖。…
- 數字“春風”度萬家 燕趙“錢包”雲上花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 近年來,河北省金融業保持較快發展態勢,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力有效,企業上市融資取得突破,風險防范化解穩妥推進。 為進一步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新時代河北金融工作新局面,人民網推出“金融‘活水’潤燕趙 聚力‘賦能’助發展”系列報道,挖掘金融服務當地實體經濟建設、助力千企萬戶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等中心工作的生動實踐。…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