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小鄉村幸福底色

故城縣韓庄村黨支部
擦亮小鄉村幸福底色
6月24日,故城縣韓庄村黨支部書記韓文成(左)和村民在光伏板下為花生田除草。 本報記者 李東宇攝
每天一早一晚,75歲的故城縣韓庄村村民韓福存都會繞著村子轉一圈。“現在村裡干淨衛生,有花有草空氣好,環境不比城裡差,住得特別舒心。”韓福存說。
韓庄村不大,常住人口180多人。走進村裡,記者看到,街道整潔平坦,修繕一新的老屋錯落有致,房前屋后隨處可見小菜園、綠化角,街角游園景觀別致,各色小花競相綻放。
然而,4年前這裡還不是這樣。
“門前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村中心有片空地,常年堆著垃圾。”韓福存告訴記者,以前村裡沒有小賣部,村民想買生活用品還要到2公裡外的鎮上。
臟亂差、小破窮,長久以來,這是韓庄村留給人的印象。
1998年,村民韓文成從村裡走出去,在縣裡做廣告、搞裝修,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可每每和朋友說起各自家鄉的變化,自己總是心裡發酸。2021年1月,42歲的韓文成回到韓庄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暗下決心,要讓這裡變個樣。
韓文成組建起年輕的村“兩委”班子,拿出自己的積蓄,在村裡修路、清運垃圾、修剪雜草,帶著村民加入村庄整潔行動。不到半年,村裡面貌煥然一新。
“面子”有了,夯實“裡子”就要靠產業。
韓庄村是傳統農業種植村,由於地塊小而碎,難以進行規模化種植,村民收入增長緩慢。
2021年,韓庄村“兩委”轉變思路,探索實行“黨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銀行+保險”五位一體新型經營模式。他們採取“自願結合、統調統分、化零為整”的方式,將75戶村民的零散耕地整合,形成700余畝連片土地進行規模化集體經營。一年后,75戶村民戶均增收約2000元,村集體收入超過30萬元。
在韓庄村西南方向的承夕渠上,架著一排排光伏板。韓文成介紹,這是村裡的第二期“河渠高架光伏”項目,規模達2.54兆瓦,2023年底實現並網,每年能給村裡帶來70萬元收入。
“2022年,我們開始做第一期光伏項目。”韓文成說,“當時村裡有20多處無人居住的廢舊房屋,我們決定將它們拆除,用平整出的空地發展光伏項目。”
計劃很好,可動工時,遇到了難題——4戶村民擔心老房子拆完沒個說法,不願意配合。韓文成帶頭做思想工作,明確合同細節,拆前、拆中、拆后各拍一張照片留存,方便村民日后蓋新房核算。
“大伙兒都想過好日子,把話講明白,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事兒肯定能辦成。”韓文成帶著村民一起干,2022年10月,一期投資368萬元的0.96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並網。
光伏板全部架高2米以上,村民們還能在下面種植酸棗、連翹、食用菌等低光照低植株作物,實現一地兩用。2023年底,除去銀行還款和村民租金,第一期光伏項目就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9.5萬元。
“河渠高架光伏”項目,水面上架光伏,水面下養魚,光伏板夏季可以遮陽,為水下降溫,冬季又能抵擋快速降溫、防止霜凍,“漁光”互補,村集體每年收入又能增加5萬元。如今,韓庄村的光伏項目被列入全國第四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項目。
村集體腰包鼓了,黨支部就有了底氣為村民謀福利。
這兩年,韓庄村“兩委”用集體收入,為全體村民購買大病補充保險,對澆地用水實施全額補貼,並為每戶每年補貼200元生活用水費、600元電費。
剛回村那年,韓文成半年瘦了25斤。“說不累不可能,說難是真難,可看著村裡美了,大伙兒日子好起來,我心裡踏實,這份成就感是自己做生意掙多少錢都換不來的。”韓文成說。
小村庄成“大花園”,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幸福。這個夏天,村“兩委”班子還准備推出垂釣、燒烤等新項目,通過休閑農業開啟發展新空間。(記者孫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