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重塑北國“金沙灘”

——秦皇島市北戴河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紀實

2025年06月11日17:17 |
小字號

近日,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吸引一大批游客前來游玩打卡。秦皇島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京津冀生態環境重要支撐區,162.7公裡連綿海岸線風光旖旎,富集大海、沙灘、淺山、森林、濕地等優質生態資源,是候鳥遷徙重要驛站和國際四大觀鳥勝地之一。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叩訪秦皇島,人們不僅看到這座城市的自然稟賦、歷史過往與今朝故事,也能看到當地久久為功,推進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的“藍色敘事”。

治海興灣從“生態痛點”到“兩山”樣板

作為避暑勝地的北戴河,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南部,擁有北方最優質的海水浴場。北戴河海岸線北起狼牙河、南至戴河,長23.04公裡,自然岸線保有率高達90.8%,其間點綴著新河河口大潮坪(鴿子窩濕地),宛如鑲嵌寶石的項鏈,海岸地貌自然和諧,濱海風光壯美如畫。

過去,受全球氣候變化、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和開發利用活動的影響,北戴河部分區域一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岸線侵蝕、濕地退化、海水水質下降等生態環境問題,浴場海灘游憩空間不斷減少,底棲生物及鳥類棲息地質量降低,赤潮等生態災害頻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秦皇島市以規劃作指引,以立法促規范,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系統治理、精准施策,協同推進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生態防災減災等工作。以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為依托,秦皇島市組織開展了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工作,累計整治修復受損岸線38公裡、濱海濕地988公頃,成功探索出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系統治理、精准施策的生態修復模式。

如今,北戴河海水水質優良率顯著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改善,防災減災能力持續提升,呈現出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生動畫卷。秦皇島灣北戴河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確定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北戴河樣板。

近幾年,北戴河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獲評全國2022年度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激勵縣(市、區),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2023年度中國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百強縣(市、區)。

陸海共治 從源頭護一方碧水

聚焦北戴河海域功能定位,近年來隨著《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實施方案》《河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河北省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保護規劃(2014-2020年)》以及河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出台,北戴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有了更多依據。

此外,秦皇島市出台海岸線保護條例,依法加強岸線資源的管理、保護、修復和海岸線污染治理,保障生態修復效果的可持續性﹔制定國內首部海水浴場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秦皇島市海水浴場管理條例》,不斷提升海水浴場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

近年來,秦皇島堅持“治海先治陸、治陸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保護治理思路和方法,持續推進陸海統籌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秦皇島市嚴控點源污染,重點關注企業的應急減排落實情況,陸續關停污染企業360余家,淘汰落后生產線25條,治理畜禽養殖場近500個,從源頭控制好污染物流出﹔削減面源污染,推廣實施農業病虫害綜合防治,大力推廣清潔種植技術76萬畝,建成清潔示范村365個,靶向施治面源污染﹔深入開展河流治理,以戴河口治理為重點,整治入海河流10余條,河口海域清淤169.5公頃,營造海岸綠地3.7公頃,修復岸線10.891公裡,入海河口生態功能和河口岸線親水功能得到有效恢復。

通過“嚴控點源+削減面源+河流治理”修復措施,秦皇島入海河流水質持續改善,河口生態功能有效恢復,為系統修復海洋生態奠定基礎。北戴河區域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提升,入海河流國家、省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實現100%,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100%,旅游旺季重點海水浴場全部達到一類海水水質,戴河、湯河被評為河北省秀美河湖。

精准施策 創新岸線保護修復模式

秦皇島統籌考慮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在解決海域上游污染源的基礎上,對北戴河侵蝕沙灘和濱海濕地精准施策,打造碧水藍天“金沙灘”。

針對砂質岸線侵蝕問題,研究總結出“覆植沙丘+灘肩補沙+水下沙壩+生態潛堤”的岬灣砂質海灘生態修復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人工養灘模式的后期維護難、海灘自營力弱等問題﹔針對岸線防護能力不足問題,採用礫石防護措施,利用高消能、強滲透卵石分層技術方法,對基岩海蝕地貌進行保護和防護,提高區域防災減災能力。

通過多年的綜合修復治理,北戴河海岸帶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沙灘寬度平均達到50米,海灘綠地面積得以增加,海岸帶韌性空間得以拓寬,可靈活應對極端水浸災害,並成功抵御了“利奇馬”等多個台風的侵襲,維護了海岸生態安全。

在沙灘修復基礎上,選擇抗鹽鹼、耐海風的鄉土植物構建生態廊道6千米,提升海岸帶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景觀價值,構建生物多樣“生態廊道”。

為了守護水天一色的“鳥類天堂”,以“封閉保護保育為主、生物資源修復為輔”策略,優先篩選本地物種進行生物投放,修復濱海濕地230公頃,改善濕地生物種群結構,吸引更多鳥類休憩覓食。

如今,北戴河鴿子窩濕地生態修復成效明顯,鹼蓬生長茂盛,濕地內發現鳥類412種,屬我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近70種,吸引著國內外眾多鳥類科研工作者和鳥類愛好者前來開展學術研究和觀鳥。

綠海生金 生態修復催生文旅經濟新范式

從北京驅車朝著東北方向行駛大約3個小時,來到渤海岸邊,清澈海水與碧藍天空映襯著孤獨圖書館和白色的禮堂,這是河北省秦皇島市的新型旅游社區阿那亞。修復后的碧海銀灘,設計獨到的建筑等,讓阿那亞成為無數文藝青年追慕的網紅藝術打卡地,也為秦皇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增添了新的城市特質。

秦皇島市北戴河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止如此。隨著親海空間持續擴展,浴場承載游客量增加40萬人,帶動區域文旅產業不斷發展,沙灘音樂節等一大批文旅產品和特色活動相繼推出,吸引大量游客駐足暢玩。2024年,秦皇島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增長10%以上﹔吸引京津老年人來秦康養突破6萬人﹔入選“2024最具潛力文旅城市”。

就持續打造全季旅游品牌,秦皇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持續開展四季主題宣傳推介活動,推動文體旅全季全業態發展,做好“看海冰”“喂海鷗”“逛文博”“過大年”等淡季旅游產品,推動淡季轉旺、旺季拉長。

秦皇島有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等10所高等院校,以及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秦皇島研究院、燕山大學亞穩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262家科技創新平台。目前,北戴河海灘修復示范區已成為大連理工大學、河海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知名涉海高校的科普教學實踐基地,為培養新一代海洋科技人才、傳播海洋生態保護理念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台與教育資源。(趙寧、王爽、姜慧婕)

來源:河北省自然資源廳

(責編:楊文娟、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