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太行山深處“長”出了魚子醬

本報記者 張騰揚
2025年06月01日12: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加工完成后的魚子醬產品。
鱘鯢農業科技供圖

清晨6點,走進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常樂村的邯鄲市鱘鯢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鱘鯢農業科技”)母魚暫養車間,冷低溫池內水聲潺潺,20余條成年鱘魚在池底緩慢游動,體長平均2米。

該公司引進的低溫暫養技術,讓鱘魚在取卵前60天進入“冷低溫池”,確保魚卵飽滿度達到頂級標准。而后,這批鱘魚將進入取卵環節。“到時候,新鮮的高檔魚子醬就上市了!”生產負責人杜志超說。

邯鄲涉縣地處太行山腹地,明明是個不臨海、不靠湖的山區縣,竟憑借一粒粒晶瑩剔透的魚子醬,成為全球高端食材的產地。從零起步,到實現全縣鱘魚、魚子醬年產值1.35億元,從傳統養殖到全產業鏈智能化,涉縣用近10年時間書寫了一部“科技+生態”的產業崛起傳奇。

“山中能產出國際頂級魚子醬,正是因為山裡特殊的自然環境——”站在養殖池邊,鱘鯢農業科技養殖負責人李寬江手伸進水中,逗了一下鱘魚,激起層層漣漪,“就是這山泉水!”據他介紹,涉縣坐擁22處山地冷泉,這裡泉水常年低於20℃,pH值穩定在7.0—7.1之間,契合鱘形目魚類對水溫、水質的嚴苛要求。“鱘形目魚類的魚卵產品正是魚子醬的主要來源,冷泉水是天然的冷水魚養殖寶地。”

依托這一天然優勢,2009年,邯鄲市鱘鯢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涉縣建設標准化鱘魚養殖基地,啟動鱘魚養殖項目。

但一開始,項目因技術瓶頸屢屢受挫。

“最初用露天池塘養鱘魚,病害頻發,魚苗存活率不到30%,且出卵率低。”李寬江回憶道。而后,在涉縣農業農村部門協調下,鱘鯢農業科技與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邯鄲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等單位合作,迎來轉機。

生長環境“簡陋”?

——引進水泥池微流水養殖技術,模擬鱘魚自然洄游產卵環境﹔

魚病害多?

——引入鳶尾、水芹菜構建尾水淨化微循環系統,提升泉水利用率,通過水質調節降低病害影響﹔

品種適應性不強?

——選取合適的養殖品種,經過篩選,與黑龍江撫遠市水產局形成戰略合作,引進達氏鰉、史氏鱘子一代親本,改良本地品種雜交代次較多的問題。

如今,養殖區涵蓋西雜鱘、達氏鰉、虹鱒、柳根、青海湖裸鯉等10余個品種,其中生長周期8年以上的鱘魚種魚或鱘魚親本佔比超30%,單條體重最高達100公斤,魚子醬品質可比肩裡海產區。

魚能長起來,產量穩定了,鱘鯢農業科技將目光投向了產業鏈下游,投建了華北地區唯一的鱘魚深加工生產線。

為了追求魚子醬的極致品質,走進潔淨加工車間,冷氣扑面而來。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全神貫注地操作:取卵、搓卵、篩檢、鹽漬……16道工序必須在15分鐘內完成。

“手速慢一秒,鮮度就降一分。”杜志超說,面前的鱘魚子顆顆圓潤如黑珍珠。“從剖取魚子到加工過程中,嚴格地控溫限時,不讓細菌有機可乘。”隨后,工人將處理好的鱘魚子小心地裝進罐裡,輕輕壓實密封。據悉,經一個月發酵后,這些“黑色黃金”甚至可以每公斤超萬元的價格走向市場。

2023年,鱘鯢農業科技投資建設華北最大鱘魚深加工生產線,引入低溫暫養等技術,魚子醬年產能從600公斤躍升至5000公斤。

更令人驚嘆的是產業鏈延伸:鱘魚骨、鱘魚下腳料等提取膠原蛋白肽粉、硫酸軟骨素等,魚子醬凍干粉也變身“鱘彩”系列化妝品。“一條鱘魚的價值被‘吃干榨淨’,綜合利用率超90%。”李寬江指著展櫃中的魚子醬護膚水、魚子醬精華水、魚子醬精華液、魚子醬精華霜等產品說道。目前該公司各類冷水魚制品年銷售收入達3500萬元,僅魚子醬銷售額就有1200余萬元。

涉縣持續加大對冷水魚產業的扶持力度,集中各方資源和力量,推動鱘魚產業的快速發展。

育苗車間內,數不清的鱘魚苗在恆溫循環水中游弋。“這些魚苗是產業的‘芯片’,如果斷電半小時,魚兒因為缺氧就會全軍覆沒。”國網涉縣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李現軍指著新安裝的智能配電櫃介紹。2024年,當地實施電氣化改造升級,為養殖區配備雙電源供電和遠程監控系統,確保365天不間斷電力保障。

近年來,涉縣規劃了現代化的鱘魚生態園區,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科研院校在開發衍生產品、生產、銷售等領域加強合作,同時利用尾水建成三處水上樂園,發展休閑漁業,打造旅游打卡地,一條集生態養殖與生態旅游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正在形成。

目前全縣鱘魚、三文魚、鲑鱒魚等冷水魚年產量達4000噸,年產值1.35億元。涉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江建國介紹:“我們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龍頭企業帶動,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強化科技轉化,打造產業品牌,使我縣冷水魚產業達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綠色健康發展,進一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夕陽西下,冷鏈運輸車滿載魚子醬駛向青蘭高速。山風拂過冷泉池,泛起粼粼波光,映照著鄉村全面振興的科技答卷。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