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燕趙非遺之約 賞傳承創新之美

河北展區超1000件精美非遺展品亮相
赴燕趙非遺之約 賞傳承創新之美
5月23日,參觀者在深圳文博會河北展區,感受燕趙大地文化傳承和創新之美。 本報記者 郭昭攝
“薛老師,都說定瓷以溫潤如玉的白瓷著稱於世,我們怎麼還看到黃、綠、紫、灰、黑那麼多顏色的定瓷產品呢?”5月24日,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河北展區,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薛興嶙正給參觀的人們介紹定瓷胎質、器型知識及自己在綠色環保陶瓷技術創研等方面的經歷,講解過程中,不少參觀者向薛興嶙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薛興嶙帶著大家來到一個玻璃展櫃前,9件不同顏色的定瓷作品放置在展櫃中。細看其中的秘色青黃釉睡蓮瓶,猶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剔花蓮瓣與釉色相得益彰、如夢如幻。“我把這9件不同顏色的定瓷作品放在一起參展,取名《九玄定器》。其實,定瓷除經典白釉外,還有紫定、紅定、灰定、秘色青黃釉等。”薛興嶙介紹,他根據古瓷標本和文獻記載,經過12年研究和實驗,完成定瓷九大色系全系復燒。
“要是喜歡定瓷,可以來看看我們的文創產品。”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王新軍,拿起一件名為“定高中”狀元杯的文創產品展示起來,杯身、杯蓋、攪拌棒搭配組合,形成了漢字“中”,寓意“高中”。不少人聽了介紹,都想帶走這個“好意頭”。
對於很多參觀者而言,搜羅各式珍寶,與遠道而來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聊絕活兒,是他們打卡文博會的重要理由。“梭子帶線,撥子把線排緊,一邊織底,一邊織花。”步入定州緙絲展台,工作人員王博正在一台微型緙絲織機上給現場觀眾演示緙絲制造工藝。一開始,不少參觀者都以為王博是在向人們展示傳統棉紡織技藝。
“我們和傳統棉紡織技藝有很大不同。緙絲畫面正反如一,有個說法叫‘被雕刻了的絲綢’。”王博介紹,緙絲技藝以“通經斷緯”為魂。經線不動,緯線依圖案換梭交織,如雕如刻。一寸緙絲需換梭數千次,耗時數月乃至數年,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為了讓大家明白緙絲的獨特之處,王博拿起一盞小燈照在緙絲作品上,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的一些小孔透過光亮,斷痕清晰可見。
“隻有將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才會聚人氣。”這次來文博會,王博帶來20多件緙絲產品,如緙絲手包、耳釘、絲巾,將中山篆書、敦煌飛天、宋畫山水融入設計的“新潮國風”產品。展台上,古風今韻的多款緙絲文創產品深受年輕參觀者喜愛。
“保定府名吃滿族何記糖葫蘆!冰糖葫蘆!”這熟悉的吆喝聲,刻在了很多老保定人的童年記憶。本屆文博會,保定老字號滿族何記糖葫蘆店“開到了”河北展區現場,記者望著晶瑩似玻璃的糖葫蘆,不自覺地咽起口水。
“滿族何記糖葫蘆外皮晶瑩剔透,從選料到制作處處皆學問。”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滿族何記糖葫蘆制作技藝第八代傳人仇金紅,在參加文博會前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一步就是抖山楂,通過不停地抖動,山楂像跳舞一樣,顏色隨之變得更加鮮亮。在家裡抖好山楂,文博會上她給山楂去核,然后穿串、熬糖、蘸糖,新鮮可口的糖葫蘆就制作完成了,咬一口嘎嘣脆,細細咂摸,酸酸甜甜,令人眷戀。“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文博會,希望更多人了解歷經歲月積澱的傳統技藝,也希望把滿族何記糖葫蘆的那一口酸甜傳到全國各地。”仇金紅說。
結合青銅器元素制作的景泰藍《四面方尊》、以北海九龍壁為原型打造的花絲鑲嵌精品《九龍壁》、展示邯鄲成語魅力的大名草編《胡服騎射》、展現大運河沿線獨特地理風貌和悠久歷史的衡水內畫《大運河》系列……作為非遺的絕佳秀場,本屆文博會,河北展區1000余件各具特色的精美非遺展品,以沉浸體驗和創新表達,讓參觀者在移步換景間,全方位感受燕趙大地古老文化的傳承創新之美。(記者史曉多、韓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