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馬家庄有個“藝術長廊”

5月17日,在威縣馬家庄村廣場上,一位村民帶著孫子在廢輪胎制作的秋千上玩耍。 本報記者 呂若汐攝
5月17日上午,在邢台市威縣馬家庄村村口,70多歲的村民馬老漢坐在“輪胎沙發”上休息。這個由3個舊輪胎疊成的座椅上刷著明黃涂鴉,中間用粗繩捆扎,底座還抹了水泥固定。見記者盯著座椅打量,老人樂呵呵開口:“這是俺家之前淘汰的舊輪胎,現在擱在村口當‘沙發’,舒坦!”
“走,帶你逛逛咱村的‘藝術長廊’。”在馬老漢的帶領下,記者沿主路邊走邊看,駿馬奔騰圖、戲蝶流連圖等20余幅總面積600余平方米主題牆繪像畫卷般展開,路邊的舊石磨盤裡種著多肉植物,舊石缸上畫著卡通人物,最妙的是每隔幾步就有的“輪胎花盆”——黑色輪胎外側涂著彩虹條紋,裡面種著鮮花,開得正艷。
“變廢為寶,這是誰的主意?”記者忍不住問。
這兩年,在省生態環境廳駐威縣馬家庄村下沉工作隊幫助下,馬家庄村建起了服裝廠,硬化了路面,找畫家畫了牆繪。但隨著村容村貌的提升,村民家家戶戶門口的破水缸、木頭疙瘩、廢舊自行車等物品卻有點煞風景。
“堆著佔地兒,清了村民心疼,咋辦?”今年3月,村“兩委”和工作隊開啟“頭腦風暴”,決定在村裡來一次斷舍離,將廢舊物品改造成景觀裝飾,既保留鄉村記憶,又傳遞環保理念、提升環境美感。
說干就干。村裡啟動了“舊物改造換美景”計劃,搭建起“舊物改造工作室”,村民捐贈廢舊物品可以換取米面油、帆布包等。沒想到,計劃一推出,便得到村民積極響應,首批就收集到廢舊自行車、輪胎、石磨等30多件舊物。
一輛破舊二八自行車,經過改造變成水藍色花架,車筐做成的花盆裡綠蘿枝葉舒展,在微風中搖曳﹔一口布滿裂紋的水缸,刷上天藍色底漆,待底色稍干,蘸著嫩黃顏料順著缸身裂紋畫出雛菊花瓣,裂縫深處再點上幾滴白色“露珠”……“等種上綠植,根須從裂縫裡鑽出來,比買的花盆還好看。”村黨支部書記馬保通說。
“多虧了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師生的指導,這些藝術品才做得這麼逼真。”馬保通介紹,通過開展聯學共建,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師生多次帶著卷尺、畫筆實地勘察,村干部和工作隊員跟著學設計、練涂鴉。如今村裡20多處微景觀,從輪胎秋千的承重計算到自行車花架的顏色搭配,大多是在師生們的指導下完成的。
村子變美后,大家將村裡的牆繪、舊物改造景觀拍成視頻發到網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五一’假期,村裡一下來了上百人。”馬保通說,有穿著漢服的姑娘在駿馬牆繪前直播,有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體驗鄉村生活……
鄉村文化“藝術長廊”催生出餐飲小店。記者注意到,村廣場旁,工人們正忙著搭建一座鋼結構小屋。原來,幾個月前,一位石家庄的餐飲老板來玩,一眼相中村裡的“文藝范兒”,當場租下這塊地,要開烤肉店和奶茶店。“等小店開業,游客逛累了還能喝杯奶茶、吃串烤肉,到時候,村裡的土雞蛋、綠豆粉皮也能擺上貨架,人氣肯定會越來越旺。”馬保通興奮地說。(記者呂若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河北尚義:“從一棵草到一杯奶” 草畜乳全鏈“加速跑”
- 5月21日,正值小滿節氣,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大營盤鄉村民魏玉兵一大早就開著農機來到自家地頭,為正在生長的燕麥草施肥。 魏玉兵現在還會想起五年前——那時尚義縣推進退水還旱,將水澆地改作旱地。…
- 跟著人民網游塞罕壩︱探尋生態奇跡 共享綠色寶藏 全球100名“塞罕壩體驗官”火熱招募中
- “跟著人民網游塞罕壩”活動火熱報名中! 2025年6月1日—10月8日,該活動每月將邀請20名共計100名“塞罕壩體驗官”,通過三天兩晚的深度體驗,展現塞罕壩精神發源地的生態文化魅力,且不收取任何費用。 無論您是生態環保愛好者、旅游達人,還是文化探索者,這裡都有屬於您的精彩!誠邀您積極報名參與,一起在塞罕壩的綠水青山間,留下難忘的回憶! 據介紹,該活動由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和人民網聯合舉辦,首日行程聚焦歷史文化和當地特色產業,參觀圍場博物館、非遺展館、宇航人沙棘生產工藝、金葫蘆藥業黃芪、廟宮古建筑,並體驗林中採摘123小蘋果,沉浸式感受皇家文化傳承與現代產業融合﹔次日轉入生態之旅,參與者將入住森林宿集,在釣魚台濕地公園、獵苑溫泉小鎮、十裡畫廊、靈芝仙谷等景點開展自然探索和鄉村漫游,並獨家體驗吳彥祖設計的星空圖書館﹔最后一日設置國家一號風景大道深度游,包含塞罕壩展覽館、沙洲野泉風景區、最美青春小鎮、小灤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康熙飲馬驛站、五道溝原始森林風景區等特色項目,彩虹滑道、螺旋漂流等戶外運動設施也將同步開放。…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