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麥產業品種結構持續優化

強筋小麥、節水小麥的研究和育種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河北省小麥產業品種結構持續優化
近年來,河北省小麥產業品種結構持續優化,在強筋小麥、節水小麥方面的研究和育種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38.5%,“馬蘭1號”“眾信麥998”等品種在全國享有較高市場認可度。
5月14日,元氏縣殷村鎮褚庄村的麥田一望無際。縣豐裕鑫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淑芳正在田間查看“冀麥765”的長勢。
“看著麥子穗大,長得好,心裡就很高興。”吳淑芳說,今年是她種植“冀麥765”的第4個年頭,這個小麥品種抗倒伏、抗逆性好,產量和普通小麥相當,但價格一公斤能高出普通小麥0.2元左右,一畝地能增收100多元。
一粒良種,藏著增產的“基因”。“冀麥765”是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在優質、高產、節水小麥育種方面選出的“優等生”。
說起該品種的幾大優勢,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小麥育種室主任呂亮杰如數家珍:優質高產,解決了小麥“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育種難題﹔抗倒伏,抗凍抗寒能力強……
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河北省是全國小麥主產省之一,小麥常年種植面積在3300萬畝以上,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近年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穩居全國第5位。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河北省已形成小麥區域化種植、專業化生產的格局。小麥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石家庄、邢台等地構建了“育繁推、產供銷”一體化全產業鏈。節水高產成效顯著,推廣淺埋滴灌、北斗導航精准灌溉等技術,實現了“少澆一水,多產一成糧”。
水是農業的生命之源,農業與水休戚相關。小麥品種決定著整個生長周期的耗水量,抓住了節水品種的培育創新,就從根本上擰緊了小麥生產的“水龍頭”。
在辛集市西五村,種糧大戶張彥亮種植的400畝“馬蘭1號”小麥,即將迎來豐收時刻。
“這個小麥品種根系壯,扎得深,自己就能‘找水喝’。”張彥亮說,以前澆一次地用的水現在能澆兩次,每畝地每年能省50多噸水。
“‘馬蘭1號’這個品種根深葉茂利於節水抗旱,麥稈兒比較矮,抗倒伏能力強,利於高產。”河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進考說,“馬蘭1號”小麥實現了矮化育種理想株型的重大突破,近年來在全省各地相繼創下河北小麥畝產量新高。
作為傳統小麥種植大省,河北省圍繞小麥產業,強化新品種選育,有效促進小麥品質提升和產能提高,培育出了“馬蘭1號”“衡麥30”等節水高產小麥品種,以及“冀麥765”“藁優5766”等一批品質性狀優良、產量高、適應性強的強筋小麥品種。
為加快實現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讓“中國碗”盛滿更多優質“河北糧”,河北省將重點實施“四大行動”:強化種業創新行動,攻關核心品種,建設種業高地﹔推進綠色生產行動,推廣節水技術,構建數字農田﹔延伸產業鏈條行動,做強加工集群,拓展國際市場﹔完善政策保障行動,加大補貼力度,培育新型主體。(記者郝東偉 見習記者李靖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