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師范大學:把思政課開進“駱駝灣”

2025年05月16日19:34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一間老院子、一片香菇大棚、一條山鄉蝶變之路……當思政課堂從教室搬到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時,學生們觸摸的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脫貧攻堅的鮮活歷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5月7日,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學生代表開展以“紅色沃土育初心 實踐課堂礪使命”的社會實踐活動,把思政課開進了“駱駝灣”。

“同學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是‘貧中之貧’之地。今天的駱駝灣村已經由原來的‘貧窮灣’蛻變成為美麗的‘幸福灣’,這裡發生美麗蝶變的成功密碼是什麼?”在駱駝灣村前廣場,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常寶紅介紹了這次實踐教學的目的,並以“駱駝灣脫貧記”為題開展現場教學。

如今,駱駝灣早已打贏脫貧攻堅戰,正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奮力前行。常寶紅以駱駝灣為“活教材”,講述脫貧攻堅政策如何盤活一方水土:“從‘土坯房漏風漏雨’到‘家門口吃上生態飯’,這裡的蝶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縮影。”

走進駱駝灣二號院,一眼望去,青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黃泥牆,草木蔥蘢,鮮花盛開,當年30多平方米的破舊土坯房小院,經過改造整修,已是太行民居最典型的特色花園式庭院。常寶紅一邊講著小院今夕對比的變化,一邊解答著同學們的疑問。從小院主人幸福的微笑中,大家感受著脫貧攻堅的成果。

穿過石板路,走進真貧博物館,這是一處保留原貌的陳家老院子,斑駁的土牆、木格窗、舊農具,瞬間將人拉回過去的歲月。在這裡,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思政課教師、龍泉關鎮副鎮長曹建平給同學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他談到:“原來的駱駝灣村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石頭縫裡難掙錢’的地方,一條年久破損的硬化路阻斷了大多數人的腳步。如今,靠著鄉村旅游、香菇種植、高山林果等產業,過去的窮困窘境一去不復返了。”同學們在“沉浸式課堂”中感受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不是口號,而是實干﹔感受到黨中央一定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人民情懷。

順著山路,乘車來到駱駝灣香菇大棚種植基地,一排排香菇大棚整齊排列,一眼望不到邊。同學們走進霧氣氤氳的香菇大棚,菇農‌張大哥‌一邊演示菌棒養護,一邊感慨:“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靠政策!這大棚一年有3萬多元的收入,日子越來好!”近年來,香菇已經在太行山深處撐起了“致富傘”,成為帶動當地村民致富的主要產業。小香菇,大產業,香菇種植已成為駱駝灣村走向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不僅為村民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還解決了不少勞動力就業問題。

最后一站,在駱駝灣村脫貧攻堅實踐課堂廣場,在常寶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場“駱駝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專題討論。常寶紅結合駱駝灣這個經典案例,進一步引發同學們對脫貧攻堅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牛一帆暢談了自己的感想,她說:“作為青年學子,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把個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復興偉業,堅持知行合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青春答卷。”

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讓同學們看到,鄉村振興既是國家戰略,也是一代人的使命﹔當課堂與鄉土碰撞,讓理論照進現實,更使他們讀懂了“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的真正含義。(常寶紅)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