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京津冀 攜手繪就新畫卷

編者按
地緣相接,人緣相親。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不斷繪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並主持召開兩場座談會,為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的指引,澎湃著思想的光輝。
京津冀三地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重點領域協同發展亮點紛呈,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不斷深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一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正大步走來。
京津冀創新鏈和產業鏈在雄安深度融合
未來之城打造區域“強磁場”
打開京津冀地圖,在北京南部、天津西部,一座生機勃勃的新城拔地而起——這裡,就是河北雄安新區。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一環,雄安新區統籌推進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斷提升綜合承載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在這片熱土上,疏解人員紛至沓來,創新要素加速匯聚,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新氣象扑面而來。
雄安,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動注腳。
4月24日,來到位於雄安新區啟動區的中國移動(雄安)智慧城市科創中心(以下簡稱“中國移動科創中心”)門前,隻見1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鋪地磚、種綠植,運送家具和辦公設備的車輛進進出出。
“我們正在進行周邊環境美化,同時抓緊布置家具和辦公設備。”中國移動園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高級專員謝中華介紹,中國移動科創中心是雄安新區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點項目之一,預計5月底投入使用,屆時有600多名員工入駐辦公。
牢牢錨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初心,雄安多措並舉推動疏解項目高效落地。目前,北京援建雄安的“三校一院”已辦學開診,運行良好﹔中國星網已於去年10月正式遷駐雄安﹔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總部大樓內部正在進行精裝修,中國礦產總部項目主體結構已開工,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區和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院區正加快建設。雄安承接疏解邁出鏗鏘有力的步伐。
疏解不僅是產業的遷徙,更是人員的流動與生活的重構。雄安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推進京雄同城化,讓疏解企業和人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一條長約97公裡的高速公路,讓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項目拓展部市場總監張申開車回北京更加便捷——這條路就是京雄高速。
“京雄高速不僅車道寬敞整潔,而且燈杆密布,晚上把路面照得清清楚楚,開夜車回家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張申說。
京雄高速一小時可達北京﹔乘坐京雄城際鐵路最快19分鐘可到大興機場……便捷的交通,讓京雄兩城的距離一再拉近。
雄安實施的一系列創新政策,則讓“雙城生活”升級為“同城體驗”:京雄兩地社會保障卡“一卡通用”,企業“一鍵遷移、無感暢辦”,疏解人員在雄安租房、購房可提取在北京繳納的公積金……
截至目前,212項京雄政務服務實現“同城化”辦理,209項資質資格互認事項在雄安全面落地。京雄同城化的加深,切實提升了疏解人員的幸福感。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各類要素資源源源不斷地聚集到雄安新區。
作為京津冀科創資源匯聚的平台,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雄安中心於去年12月正式挂牌運行。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十幾所院校、研究所、高新技術企業與該中心進行接洽。經過該中心團隊努力,目前已獲批國家級、省級等科技計劃項目15項。
京津冀三地要素資源在雄安的聚合,也為這片土地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注入了動能。
2024年7月,雄安自貿委與天津港集團簽約,推出多式聯運“一單制”業務。“有了多式聯運‘一單制’,我們隻需在申報地進行一次海關申報,就能‘一單到底’。”河北雄安佳利達供應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煒說,多式聯運“一單制”讓貨物借助天津港直達海外,顯著降低了物流和時間成本。
疏解項目高效落地,京雄同城化持續深化,創新要素奔涌匯聚,開放動脈直通四海……京津冀創新鏈和產業鏈在雄安深度融合,使得未來之城成為輻射區域的“強磁場”,勾勒出更加波瀾壯闊的協同發展畫卷。(記者康曉博)
藍天刷屏 綠色成景
生態協同成績單綠意盎然
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安家繁衍、“鳥中大熊貓”彩鹮組團現身、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中典型的清潔指示物種五月四節蜉被發現……生態持續向好,白洋澱的“新朋友”不斷增多,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均迎來歷史性增長。
“老朋友”回家育雛了。4月23日,在正定縣054縣道滹沱河交通橋東側為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崖沙燕保留的沙島上,崖沙燕成群結隊自在飛翔。一群手持“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不停按著快門,捕捉鳥群靈動的身影。
燕趙大地頻頻上演“精靈奇遇記”,是河北“綠色家底”日益豐厚的生動注腳。
河北是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承擔著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重大使命任務。
堅決筑牢京津冀生態環境屏障,河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切實深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5月1日,天空湛藍。石家庄的岳曉輝當天和跑友群的朋友們,跑了十公裡。在岳曉輝記憶裡,2013年剛開始跑步時,天經常灰蒙蒙的。“現在藍天成了生活標配,加入跑友群的人越來越多。”他說。
加強大氣聯防聯控,三地建立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協同推進結構優化調整、工業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防治、污染天氣應對、法規政策標准創新,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交出了一份綠意盎然的成績單。
2024年,京津冀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超六成,優良天數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數大幅削減,藍天白雲成為人民群眾有獲得感的一件實事。
懷來官廳水庫水面澄澈開闊,岸邊海棠花開似海,宛如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
5月6日,懷來縣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王湛和趙立強到官廳水庫壩前點位進行水質取樣。“永定河從官廳水庫流向北京,我們得掌握這裡的水質變化情況,保護好生態環境。”王湛說。
保上游好水,護下游清流。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加強跨省重點流域聯保聯治,京冀、津冀分別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組成“保水共同體”。
堅持“三水”統籌、河海兼顧,強化重點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2024年,京津冀區域全面消除國考劣Ⅴ類斷面,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沙河、黎河出境國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
撐起環境“生態傘”,河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2024年全省完成營造林638萬畝,修復治理退化草原113萬畝,分別是年度任務的106%、226%,京津冀生態屏障越筑越牢。
清水綠岸、碧海銀灘、綠色成景,燕趙大地的“氣質”越來越美。生態顏值轉化為經濟產值,河北正成為更多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國際范兒拉滿!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河北成了國際游客熱門打卡地,入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69%。很多網友說:“河北不再只是地理名詞,而是值得‘N刷’的文旅目的地。”(記者馬朝麗)
打通“大動脈” 暢通“微循環”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拓展
近日,在涿州市京雄高速二期起點路基段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平地機、壓路機等大型機械來回穿梭,路基的填筑碾壓工作正有序進行。
據介紹,京雄高速二期項目貫通后,京港澳高速將實現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直線通達。一季度,該項目完成投資3.65億元,為計劃投資額的101.4%,為圓滿完成全年建設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該項目主體工程將於年底建成。
從省交通運輸廳獲悉,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門深入落實三地黨委、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抓項目建設,全力優運輸服務,著力解難點、疏堵點、去痛點,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拓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交通基礎和保障。
2024年,河北省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京雄高速二期全面開工,雄安新區至大興機場快線及雄忻、雄商高鐵建設有序推進,石雄城際開工,省道S327建成通車。
扎實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互聯互通。2024年9月29日,京冀雙方採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四統一”模式建設的廠通路潮白河大橋建成投用,廠通路全線通車,大廠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時間縮短約30分鐘。如今,寬闊的潮白河上,形似“舵輪”的廠通路潮白河大橋上往來車輛絡繹不絕。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基本完工,石小路、軌道交通平谷線建設加快推進。
三地便捷暢通的路網體系不斷完善。
2024年12月30日,京蔚高速全線貫通,打開了北京通往河北的“西大門”,北京西六環至蔚縣的通行時間由過去3小時縮短至2小時以內,涿鹿縣更是實現了和北京1小時通達,“走京蔚高速,看大好河山”正在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為“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增添了強勁動力。
2024年12月31日,主線全長59.176公裡,起於長深高速公路李家營互通、止於冀京界的承平(承德至平谷)高速河北段通車。承平高速北京段正加快建設,計劃2025年建成通車。全線通車后,承平高速將成為承德進京第二條高速通道,對於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緩解首都交通壓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完善區域路網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加快建設。2024年,港口群完成貨物吞吐量19.84億噸,同比增長3.4%,其中唐山港貨物吞吐量穩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津、冀港口集團簽署一致行動書,進一步優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5億人次,同比增長22.5%。
2024年,京津城際調圖2次,運能提升19%﹔河北省設區市全部實現與省會高鐵直通。環京通勤定制快巴新增雄安、武清等線路,達到11條主線、39條支線。截至2024年底,38條跨省公交線路常態化運營,日均運送旅客23萬人次。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三地將深化合作,推動交通一體化不斷邁上新台階。三地將建成石小路、國道G230香河段等項目,加快推動春明路、通寶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榮烏高速滄州段改擴建等項目將建成投用。唐廊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三地將適度提高城際鐵路運力投放,增加津興城際車次。推進通勤定制快巴增點擴面,持續優化班次站點。(記者曹智)
三地“一盤棋” 百姓“一家親”
公共服務一體化釋放民生紅利
4月29日一大早,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門診樓2樓,來自邢台市的患者陳先生趕到知名專家門診進行復診。
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該醫院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共同建設。去年3月,聽說在這裡能看上北京專家,患有癲癇的陳先生預約了院長王玉平的專家號。在王玉平的診治下,不到一年,他的病情就得到了控制。
每三個月一次的復診,讓陳先生切實感受著“家門口看北京專家”的便利——原來去北京,食宿交通樣樣都要考慮﹔如今到石家庄,隻要提前預約好,當天就能往返。
近兩年,不僅省內很多患者不再涌向京津大醫院,來冀就醫的京津患者也越來越多。
從“進京求醫”到“名醫入冀”,就醫之變折射出京津冀醫療資源分布格局正在發生變革。
宏偉的國家戰略,關聯著每個人的幸福。11年多來,京津冀三地通力合作,醫療、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實質性進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紅利正在以更公平、更便捷的方式惠及千家萬戶。
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河北與京津共建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河北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京津專家問診服務。京津冀三地914家醫療機構實現60項檢驗結果互認、686家醫療機構實現50項影像檢查資料共享,河北醫療水平不斷向“京津標准”看齊。
優質教育資源“跨省過河”。300余所京津學校與河北合作辦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部屬高校幫扶河北10所縣域高中,基礎教育注重共建共享。13所河北省屬骨干高校與29所京津高校在學科建設、科研攻關等方面深化合作,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旅游圈不斷豐富擴容。“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河北敞開懷抱歡迎京津游客串門。京津冀旅游實現“一碼通行”,協同做大文旅“蛋糕”。
三地下好“一盤棋”,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將彼此的資源轉化為優勢,從而實現各得其所、美美與共。
從深州到北京,“河北福嫂”郭小雅深耕家政行業12年。因為服務技能過硬,她由一名育嬰能手成長為一家家政服務公司合伙人。近年來,她累計幫助400余名婦女就業,服務京津客戶近2000人。
“河北福嫂”,京津叫好。截至2024年,在京津的“河北福嫂”已經有11.45萬人。河北在加大家政人才培訓力度的同時,著力搭建“河北福嫂”與京津家政市場雙向奔赴的橋梁,僅去年一年就向京津輸送“河北福嫂”2.81萬人次,“河北福嫂”在京津家政市場佔比分別提高到30.45%、15.4%。
更深刻的變化,是體制機制的創新。
京津冀三地持續破除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共同推出一批改革創新舉措。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1053個事項實現“跨省通辦”﹔社保卡“一卡通辦”應用場景目前擴展至44項,三地持卡人享受“同城待遇”﹔著力破除限制技術、人才、資本等自由流動障礙,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記者宋平 見習記者侯淼)
強化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
“鏈”動京津冀,產業協同再升級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在京津冀攜手發展新質生產力展區,由北京洛必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河北固安基地生產的一台機器人,讓參觀者眼前一亮。
這台機器人,名叫安珂爾,不僅能遠程問診、連接心電智能手表、實時上傳健康檢測數據,還能主動走到老人身邊提醒他們吃藥。
“我們給機器人配置了高清攝像頭,可以及時發現老人是否跌倒,並設有一鍵SOS功能,提供緊急求救服務。”北京洛必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戴中原說。
安珂爾機器人將在廊坊固安量產。“去年,我們考慮建設生產基地的時候,有很多地方政府拋來了橄欖枝,但最后我們還是決定落在固安。”戴中原說,固安離北京更近,研發和生產能更好地互動起來。
機器人產業鏈是京津冀聯合打造的一條產業鏈。省工信廳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省403家機器人企業營收40.0億元,同比增長17.7%,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4.5%。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協作是關鍵支撐。
從“單點突破”到“全面開花”。京津冀共同打造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6條重點產業鏈,梯次建設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5個產業集群。
前不久,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廊坊園區招商接待中心投入使用,入駐企業華田信科(廊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顯示屏車間投產,為北汽福田等車企供應車載顯示屏。
作為推動區域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的重要載體,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規劃佔地面積超過8000畝,分為北京順義、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三個園區,旨在進一步構建活力強勁、協作緊密的區域產業生態,實現京津冀同頻共振、全鏈條融合發展。
強化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鏈”上發力,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加速推進,三地產業聯系越來越緊密。
目前,京津冀地區共擁有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7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其中5個由三地聯合共建。
三地下好“一盤棋”,各取所需、各展所長,讓“我的資源”成為“你的優勢”,讓“你的創新”化作“我的機遇”,才會實現各得其所、美美與共。
全力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需要承接平台的支撐。
河北省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津冀蘆台·漢沽協同發展示范區等重點承接平台,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載力不斷增強。
2024年,河北省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332家。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
突破地理上的“有界”,形成實踐中的“跨界”。以產業協同為動能,河北既承接了轉移來的產業,也分享了京津科技研發資源。
創新機制,打通要素流動“任督二脈”。
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在國內首開“生產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體制先河,吸引60多家京津等地的藥企在滄州“安家”。
搭建平台,按下“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快進鍵。
三地強化科技成果“供需清單式”對接,建立技術產權交易聯合發布機制。2024年,河北省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4.8%。
分工協作、錯位發展,串珠成鏈、結線成網,京津冀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用日益凸顯。(記者米彥澤 見習記者馮依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