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注冊企業8年增8倍

雄安新區虹吸效應初步顯現
容城注冊企業8年增8倍
4月14日,雄安新區容城縣政務服務中心,容城縣營商環境局工作人員在為企業人員辦理注冊業務。 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4月17日上午,容城縣政務服務中心,旭紅(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曹盼順利拿到營業執照。據悉,雄安新區設立至今,容城縣新增注冊企業28361家,8年以來增加8倍。
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對產業的吸附力越來越強。雄安三縣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容城縣感受尤為明顯——2017年4月以前,該縣注冊企業僅3530家。
立足承接疏解、服務新區主導產業,容城縣8年來招引央企子公司23家,打造標杆園區,培育重點招商載體12家,匯聚重大項目的平台初步形成。
“公司從事AI軟件開發服務,落戶雄安是看重未來之城的發展空間。”曹盼說。
和旭紅科技懷有同樣期待的,還有去年底新落戶的河北雄安亮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4月30日,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建筑、樹木、交通標牌……車輛搭載攝像頭採集來的視頻素材,被綠色線框一一標記。公司工作人員在電腦上進行數據標注,為智能駕駛應用提供算法支撐。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容城縣充分發揮引進央企輻射帶動作用,開展多領域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新增注冊企業中,科技研究類、技術服務類等創新型企業增加約27倍。
新興動能加速涌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白洋澱大道上,一座地標性建筑——雄安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人們依稀記得,這座牌樓之前曾印刻著“北方服裝名城”幾個大字。
“高峰期,全縣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服裝相關產業。雖然歷史悠久,但因為缺少品牌和設計,容城服裝行業整體利潤率低。”容城縣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該縣在數量上做“減法”,在品質上做“加法”,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大力引進優勢品牌,服裝產業得以實現蝶變。
走進瑪儷琳(雄安)時尚服飾有限公司車間,4條新投產的生產線上,一件件設計感十足的精品女裝“新鮮出爐”。這一源自意大利的國際輕奢品牌,將在容城建立國際供應鏈基地,並與本土服裝企業合作孵化高端服裝品牌。
推進傳統產業鏈與創新資源深度對接,2020年以來,容城縣投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資金3347.8萬元,全面提升縣域傳統產業發展水平。同時,大力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釋放經營主體活力。
依托雄安新區的虹吸效應,默默無聞的小縣城贏得發展先機。雄安新區設立后,容城縣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8家,初次認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629家。(記者解麗達、曹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