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樹上長出“冰激凌”

2025年05月03日07:27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樹上長出“冰激凌”

樹上長出“冰激凌”

——保定冰柿“甜蜜逆襲”的故事

4月25日,保定沃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人在冰柿加工車間生產冰柿產品。 本報記者 張昊攝

4月25日,保定沃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人在冰柿加工車間生產冰柿產品。本報記者 張昊攝

樹上長出來的“冰激凌”,啥滋味?好吃不?

打開杯蓋,撕掉封膜,一個又圓又大的柿子呈現在記者眼前,橙黃色的表面結著薄薄的白霜,用附帶的勺子挖著吃,果肉凍成的細細冰沙入口即化,甜甜的、涼涼的,就像在吃冰激凌。

這就是保定冰柿——一款2024年一面市就熱銷的新晉網紅美食。今年“五一”假期,保定冰柿更是火爆,和驢肉火燒、牛肉罩餅、“素顏”魚香肉絲一起被譽為保定“美食四件套”。

小紅書上,眾多用戶發圖片、視頻贊美“保定冰柿”,並附上自己的“種草”感受。“這個冰柿子真好吃,冷凍拿出來化個十多分鐘那種半沙不沙的狀態、濃郁的柿子味,很幸福。”“吃完很爽,夏天可以囤幾個。”

保定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磨盤柿產區,全市種植面積27.8萬畝,總產量常年保持在20億枚50萬噸左右。

曾經一斤鮮果最高售價不到一元,如今一枚冰柿最低售價近十元。從“傷心果”到“黃金果”,是誰發現了其中的商機,讓保定磨盤柿迎來新的轉機。

轉機——

兩位新農人孜孜以求用技術創新打破“保鮮魔咒”

保定磨盤柿浴冰重生的故事裡,易縣的兩位新農人是關鍵角色。

易縣磨盤柿是國家級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種植面積達11.3萬畝,年產量約25萬噸。明清時期,“易州貢柿”聞名遐邇。

4月25日上午,我們見到了其中一位主角——易縣高村中易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易縣柿柿如意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永旺。

王永旺今年46歲,網名叫“大胡子王社長”。人如其名,一臉胡子,相貌憨厚。

“我與柿子的甜蜜‘拉扯’,有十多年了。”他說。

2010年,王永旺返鄉創辦合作社。他開過榨油坊,種過藥材、辣椒,賣過石磨面粉……一次次創業,一次次失敗。

“2013年,我來回反思,覺得還是要從當地特色資源上做文章,那一年我們組織了柿子分社,專業推進易水河清湯蜜柿的品牌打造。”王永旺說。

柿子醋、柿子酒、柿葉茶、柿霜膏……一個個產品開發出來,銷售卻始終不溫不火。很多人勸他放棄柿子這個產業。

“柿子是不怕凍的水果,何不從此著手呢?”王永旺眼前一亮,帶領團隊開始了試驗。

速凍鎖鮮,冰晶迅速形成,細胞破損率小於5%,最大限度保留柿子營養﹔

靶向脫澀,通過溫控技術,單寧降解率達98.7%,有效去除柿子澀味﹔

…………

冰柿可以量產了,但怎麼推向市場呢?

“以前我賣過鮮柿子,有顧客反映說吃軟柿弄得兩手都是汁,可不雅觀了。”王永旺說,由此他們想到,把整個凍柿子放進杯子裡,像杯裝冰激凌一樣用勺子挖著吃,讓吃柿子變成一件優雅的事。

2024年8月,王永旺帶著1500枚冰柿到上海參加冷鏈食品展覽會,一下子簽了7個省級代理,連很多老外嘗了都直夸“Delicious”(美味)。

4月25日下午,從易縣縣城出發,車輛行駛一個小時后,我們來到易縣獨樂鄉中獨樂村,見到故事的另一位主角——保定沃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郭子龍。

他剛剛從天津趕回來,一臉疲憊中帶著喜悅,“早上六點多就出發了,到天津跟一個代理商簽了協議。明天上午我還要去保定跟一家公司簽合作協議。”

39歲的郭子龍看起來十分老成。“我十多歲就開始做水果生意了。”郭子龍說,以前柿子90%以上以鮮果銷售,一斤僅賣幾毛錢。近十年因為效益低下,一些柿樹被砍伐或荒廢,傳統柿子產業面臨寒冬,公司研發冰柿的初衷,就是想延長售賣期,增加附加值。

2018年,郭子龍帶著團隊與河北農大等高校合作,嘗試用冷凍技術延長柿子保質期。然而,凍溫稍高則口感軟爛,稍低則冰晶破壞纖維。

轉機出現在2021年。科研團隊發現,柿子細胞壁在一定的溫度區間會形成均勻微晶。他們據此研發出“梯度降溫法”,最終將誤差鎖定在正負0.5℃。

“如今靠‘凍’技術,附加值翻了幾倍!”郭子龍捧起一杯冰柿,語氣裡滿是自豪。

2024年,沃隆農業與國內柿子加工企業巨頭——陝西富平大方天璽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共同推進冰柿項目落地。

沃隆農業1500平方米冷庫中,橙黃透亮的大柿子們整整齊齊擺放在一摞摞塑料筐中,正在經歷它們的蛻變之旅。緊臨的十萬級無菌生產車間內,工人嫻熟地給脫澀糖化的柿子去蒂去皮。經過十幾道工序,柿子們變身杯裝冰激凌,踏上冷鏈運輸車,抵達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城市,成為跳躍在消費者舌尖上的獨特美食。

“應季果全年嘗鮮,廠裡每天都在趕訂單。”郭子龍說,現在產能跟不上,他最迫切的願望是升級。

升級——

政府和企業協同發力推動“甜蜜產業”成長

沃隆農業研發車間內,一台自動去皮機锃光瓦亮,工作人員正在反復調試。

“這台去皮機是我們和保定一家公司共同研發的,光前期研發費用就投入一百多萬元。”沃隆農業技術總監郭偉告訴記者,因為市面上沒有冰柿去皮機,公司隻能採用人工去皮。如今自動去皮機即將投入使用,發明專利也正在走流程,“人工去皮人均每天隻能生產120枚,自動去皮機一小時就能生產500枚。”

為了提高生產自動化,沃隆農業投入大量經費搞研發。“一條智能化生產線投入500萬元,今年計劃上4條線,壓力不小。”郭偉說。

壓力大,不用怕,因為有政府支持托底。

“去年,易縣統籌銜接資金500余萬元,扶持沃隆農業和柿柿如意兩家企業升級加工工藝。今年會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易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何術國說。

針對中小微企業缺資金、缺土地、融資難問題,易縣創新推出共享商業化模式,今年將在經濟開發區高標准建設190畝農副產品加工共享工廠。一期項目已申請1.34億專債資金,建設40畝標准化共享生產車間、冷庫、辦公樓等基礎設施,並配備電商直播基地和物流配套設施。同時整合資金2800余萬元,購置共享化冰柿生產加工全自動設備。項目預計十月投產,屆時可大幅降低企業基建、設備購置等負擔。

保定冰柿在不改變果實外形、不破壞營養價值、不添加其他物質的前提下,實現了農產品的創新升級,2024年獲評市級區域公用品牌。但也面臨品牌知名度不高、龍頭企業偏少、規模化標准化程度低等問題。

政策加力。《保定市柿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2024年保定市柿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保定冰柿品牌培育推廣營銷方案》密集出台,強化頂層設計。

確保品質。該市啟動《保定優質磨盤柿生產技術規程》《保定冰柿團體標准》《保定冰柿食品安全標准》等系列規范性標准制定工作。

…………

“從市裡到縣裡,都這麼重視冰柿產業,我的信心更足了!”王永旺說,在農村摸爬滾打十多年,他最大的追求是帶大家增收。

增收——

讓更多鄉親嘗到“黃金果”的甜蜜

2023年,省農業農村廳首次評選河北省新產業新業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王永旺的易縣高村中易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入選。

王永旺的合作社目前有社員550多人。採訪中,他一邊讓記者看照片,一邊高興地介紹:“這張是第十三屆社員代表大會,這張是合作社中秋座談會……”

“柿子渾身都是寶,下一步我們會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建立合作,在產品研發深度上下功夫,讓柿子產業帶動更多鄉親加入進來。”王永旺說。

4月25日下午五點半,下班時間到了。

沃隆農業員工韓志花停下手頭的工作,按流程脫掉無塵帽、無塵衣以及鞋套,走出車間准備回家。

60歲的韓志花是中獨樂村村民,家裡有八口人。她在公司裡做削皮工,一天工作八小時收入100元。

“我家有400棵柿樹,往年柿子便宜,柿子樹租給別人,每年收租金1200元。去年冰柿火了,鮮果的價格也漲到了一塊五一斤,我家400棵柿樹產量兩萬斤,按去年的價格,能收入三萬元哩。今年我准備把柿樹收回來自己種。”韓志花樂呵呵地說。

“隨著冰柿產業發展,市場對果源需求量快速增長,合作社將把柿樹在果園的佔比從50%逐漸提升到75%。”易縣亞凱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凱指著郁郁蔥蔥的柿樹林告訴記者。

農民的積極性上來了,可是怎麼管理養護好柿樹呢?

保定市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王偉華介紹,市裡將推進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依托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河北農大等院校機構,在柿子標准化示范園、柿子主產縣(區)分別設立博士農場、柿子產業試驗站,在柿子專業合作社(專業村)建立首席專家包聯制度。發揮農業職業經理人和農業科技特派員作用,定期進村入園開展指導。建立土專家培育機制,充分利用市、縣農廣校的職能優勢,開展柿子產業高素質農民培育,帶動更多的農戶投入磨盤柿產業發展,提升全市柿農整體管理水平。

“今年預計生產3000萬枚,產值實現三個億。市裡已經明確,將保定冰柿作為區域核心品牌打造,力爭做成百億級產業。”王偉華說。

我們仿佛看見,紅彤彤的柿子挂滿枝頭,大伙兒的日子像柿子一樣紅火。(記者霍曉麗、李保健、寇國瑩)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