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鑄就中國速度

4月21日,張雪鬆在中車唐山公司復興號動車組鋁制車體產線上檢查數控加工中心。中車唐山公司供圖
他用千萬次試驗打磨毫米精度,讓高鐵列車平穩疾馳神州大地﹔他以無數次攻關突破技術壁壘,把“鋼鐵巨龍”刻上中國印記。他是“大國工匠”,以匠心鑄就中國速度﹔他是“燕趙楷模”,用創新點亮初心使命。
他,就是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唐山公司”)機械鉗工特級技師、機械修理高級工程師張雪鬆。
4月26日,河北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在邯鄲市舉辦。智能制造工程技術賽項裁判長席上,張雪鬆專注凝視著選手操作機械臂的每一個細節動作。他時而蹙眉沉思,時而與身旁專家低聲交流,手中的評分表上密密麻麻寫滿批注。
“從比賽選手到裁判長,我走過了30多年的路程。”張雪鬆說,看著賽場上那些年輕的面龐,他仿佛穿越時光,看到當年的自己。
“70后”張雪鬆從小生活在鐵路系統社區,對火車有著天然而濃厚的興趣。初中畢業后,他自作主張考取了唐山機車車輛廠技工學校。
“我覺得趁年輕上技校,早學技術早受益。而且當工人和研究科學技術一點兒也不矛盾。”張雪鬆告訴記者,當初他做出這個選擇,身邊絕大多數人並不理解。
張雪鬆至今記得,1992年,他技校畢業,入職中車唐山公司成為一名鉗工。當他穿著嶄新的藍色工裝回到家,母親一見面卻慌忙把他往屋裡推:“快換件衣裳,別讓串門兒的親戚看見你這身干活兒的行頭。”
“干活兒的有啥不好?”當晚,張雪鬆走到母親面前認認真真地說,“行行出狀元,我就是要憑干活兒干出點名堂來!”
從此,他憋足了勁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寒冬臘月,鉗工台上結著冰碴,他連續8小時緊握銼刀的雙手卻浸著汗水﹔盛夏酷暑,他身上的工作服更是結出層層鹽霜……功夫不負苦心人,張雪鬆有了自己的鉗工“絕活兒”——他加工的工件精度,能控制在0.01毫米左右,相當於在頭發絲上雕刻長城。
也正是憑著這手“絕活兒”,入職不到一年的張雪鬆就在唐山市青工技能大賽上嶄露頭角,榮獲唐山市技術能手稱號。
“那時的我講不出什麼大道理,就是想著為咱工人長長臉。”張雪鬆說。
“長臉”的機會很快來了。
2005年,中車引進時速350公裡動車組生產項目,但鋁合金車體焊接變形問題像一道閘,卡住了國產高鐵的“咽喉”。
鋁材輕如羽卻倔如牛——焊接后變形開裂,尺寸誤差超過1毫米便可能引發安全事故。時任鉚鉗班班長的張雪鬆帶著16名工友扎進車間,連續一個月吃住在廠。焊槍的火星燙穿工服,他們用廢鋼板自制夾具。深夜的燈光下,張雪鬆盯著變形工件的參數冥思苦想:溫度、壓力、角度……到底哪個是解碼的“開關”?
一次試驗中,張雪鬆偶然發現焊槍口風速超標導致焊縫扭曲。這個細節如閃電劃破迷霧,團隊隨即調整數百項參數,自制反變形工裝卡具,最終將車體撓度誤差控制在0.5毫米內。
2008年4月11日,首列國產“和諧號”動車組在中車唐山公司下線。這輛動車組的鋁合金車體生產中,就包含著張雪鬆帶領鉚鉗班的工友們用心血研發的109個技術革新項目。
“中國用3年的時間,走完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路程。”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張雪鬆的語氣裡難掩自豪和驕傲,2012年,中車唐山公司為德國西門子批量制造了高速列車鋁合金車體大部件,實現了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產品從引進到出口的華麗轉身。
2017年,隨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動車組“復興號”開跑,中國高鐵進入智能制造時代。
“機器越智能,越需要人的匠心。”面對嶄新的焊接機器人,張雪鬆和他的團隊成員每天守在生產線旁,用秒表記錄機械臂每個動作,反復調試0.01毫米級的精度偏差。他主導的柔性打磨生產線不僅焊縫紋理如藝術品般均勻美觀,生產效率也提升了200%。
“中國高鐵不僅在世界軌道上跑出了中國速度,而且數智化制造過程也刷新著中國速度。”張雪鬆介紹,如今在中車唐山公司,平均每天就有3輛“復興號”車體下線。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2010年,中車唐山公司成立張雪鬆“金藍領”工作室,來自全公司的優秀技術人員、青年骨干在這裡組成13個創新活動小組,開展技術攻關和各種交流活動,每年完成創新項目100多個。
2024年,張雪鬆數字化工作室建成,不僅實現工作室全業務數字化貫通協同,打造了“三位一體”的操作技術體系駕駛艙,還對外輸出了數字化工作室管理模式,樹立了企業品牌效應。如今,張雪鬆的工作室不斷有年輕人加入。
“他們來工作室的第一天,我就會交一把鑰匙給他們。”張雪鬆說,這一方面意味著工作室裡各種先進的設備可供他們操作學習,讓他們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另一方面也寓意著,接過這把“金鑰匙”,創新的大門向他們敞開。(記者湯潤清、王育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