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逐夢 育種成糧

小麥專家郭進考:
麥田逐夢 育種成糧
4月14日,辛集市馬蘭農場老專家工作站站長郭進考在試驗田察看小麥生長情況。本報記者 王敬照攝
“你看,葉子兩側邊緣有點發黃,前兩天還沒這樣。”4月14日一大早,辛集市馬蘭農場老專家工作站站長郭進考來到試驗田,仔細查看大風降溫給小麥帶來的影響。
郭進考蹲在地裡,用小鏟子撥開表面的干土,察看土壤墒情。“這兩天風大,把水分吹走了,得趕緊澆二水。”郭進考提醒旁邊的工作人員。
“這塊地雖然一水沒交,但長勢還不錯”“那片出穗有點早,記錄下來,回頭查一下去年的出穗時間”……一圈轉下來,就到了中午。
“這些小麥就像我的孩子,哪天不過來看看,都會覺得少點什麼。”望著這片麥田,郭進考笑著對記者說,有時候他在家裡感覺不舒服,到地裡轉一圈就沒事了。
郭進考對小麥的痴迷,始於小時候的夢想。
1951年出生的郭進考,童年平日吃的是野菜混合著粗糧,隻有過年才能吃上白面饅頭。“啥時候老百姓能天天吃上白面饃饃啊?”懷著朴素的願望,郭進考考進了農校。
1973年中專畢業后,郭進考被分配到石家庄地區農科所小麥育種室,開始了追逐夢想的征程。
一無育種資源,二無試驗設備,三無研究資金……面對薄弱的科研基礎,郭進考和團隊成員沒有氣餒,抱著早日培育出良種的決心,來到馬蘭農場進行育種試驗。
小麥育種是一項技術要求精細嚴謹的復雜工程,一個優良品種,要經幾代篩選,再到審定推廣,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當時,沒有播種機就人拉耬播種,沒有收割機就用鐮刀一點點割。”郭進考回憶說,那時候條件特別艱苦,而且交通也不方便,常常一住就是幾個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8年,郭進考課題組培育多年的冀麥26橫空出世。
當時小麥畝產隻有二三百公斤,而冀麥26在大面積種植條件下,畝產達400多公斤。
在此基礎上,郭進考又提出“降稈、穩穗、增粒”技術路線,培育出早熟高產品種冀麥38。
1998年,冀麥38實現畝產613.34公斤,一舉將河北小麥產量帶入“畝產千斤”的時代。
在不斷刷新產量紀錄的同時,郭進考也發現了問題:高產品種多不耐旱,產量越高,需要的水越多。
河北是水資源短缺省份。據統計,農業灌溉用水佔社會總用水量60%以上,而小麥用水又佔農業總用水量50%左右。
於是,郭進考帶領團隊開始尋找最“耐渴”的種子。
通過反復試驗,他和團隊育出節水與高產相結合的新品種石4185,並創下畝產716.7公斤的新紀錄。
該品種在全國8省(區)推廣面積上億畝,增產小麥21.2億公斤,節水16.3億立方米。
隨后,石家庄8號、石麥15、石麥22……一批更優異的節水抗旱與穩產高產相結合的新品種相繼問世。
成績面前,郭進考沒有止步。
2021年,郭進考技術團隊培育出的具有節水、抗倒、抗寒、高產等特點的超高產節水品種——馬蘭1號通過省級審定,並於當年創下畝產超800公斤的紀錄。
“我們在高產的基礎上,培育方向開始向優質專用轉移。”郭進考解釋說,不同特性的面粉用途不同,比如用弱筋粉制作的餅干、蛋糕口感更好,中強筋粉制作的饅頭更白、更有嚼勁兒。
“以后我們不用添加劑,就能生產出口感更好、性狀更佳,也更健康的面制品。”面對未來,郭進考信心滿滿。
如今,馬蘭農場不僅是良種的培育基地,還成為各地農民學習的樣板田。
當天,定州的一批種糧大戶來參觀。郭進考主動上前拿過話筒,講起技術的重要性:“同樣一塊田,管理好了可以增產一百斤,管理不好可能就少收一百斤,這一反一正就是二百斤的差距,所以管理技術非常重要。”
要實現糧食豐產,僅靠科研育種人員遠遠不夠。這幾年,郭進考越來越重視技術推廣,他提出加快建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四新”融合的現代農業智慧農場。
在他的推動下,去年全省20個縣建立了“四新”融合的現代農業智慧農場試點。
“我前兩天剛從高陽試點調研回來,小麥長勢非常好,如果沒有特殊天氣,產量上又會有一個大的提升。”郭進考說。(記者王敬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