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翼,點亮特殊生命的光
——唐山容大特教中心“雙向延伸”融合教育紀實

早上10點,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林西商貿城的“憨憨夢工廠”飄出陣陣奶香。“唐寶寶”洋洋(化名)將最后一盤紙杯蛋糕送入烤箱,轉身對著直播鏡頭羞澀地豎起大拇指。這個曾經因唐氏綜合征輟學在家的男孩,如今是唐山容大特教中心抖音賬號的“明星主播”,叔叔阿姨紛紛刷著彈幕夸贊“孩子們太棒啦!”“急需知道怎麼預訂!”與此同時,在幾百米外的學前康復部,學前班的老師們每天都會帶孩子們進行溝通與認知訓練。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唐山容大特教中心上演。從1962年聾啞學校的磚瓦房,到如今佔地超萬平方米的十五年一貫制特教綜合體,這所學校用63載光陰編織著一個關於尊嚴的故事——讓每個生命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小腳丫蹦跶記:從蹣跚到奔跑的魔法
在唐山容大特教中心的感覺統合訓練室裡,被確診為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小蕊(化名)正在10厘米寬的平衡木上練習“企鵝漫步”。剛到學校的時候,她隻能在上面站立3秒,經過兩周訓練后,現在可以走20步。“這是感覺統合訓練,可以提升孩子們的平衡能力和本體覺。”康復教師劉麗婭在旁邊解釋。
這間教室就是“融愛園”學前康復部的一部分,承載著學校自1989年開設學前班以來的初心——通過早期干預,為特殊兒童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
回溯歷史,作為唐山市最早的一批特殊教育學校,容大特教中心自1962年建校以來,始終走在改革前沿。“當年隻有7個孩子,但‘教育康復一體化’的理念在那個時候已經萌芽。”唐山容大特教中心校長王欣說。2024年,學校在唐山市政府和區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佔地389.55平方米的現代化學前康復部,配備感覺統合訓練室、專注力訓練室、個訓室等專業空間,為0至6歲兒童提供黃金干預期支持。
“目前學前部有12名學生,其中全日制的有8名,半日制的有4名,孩子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以及孤獨症等。每個孩子都有專屬的IEP(個別化教育計劃)。”王欣展示著小蕊的康復檔案:每周三次繪畫康復課、三次運動康復課,除此之外還有專注力訓練和一對一的溝通與認知訓練等。
“起初學前的課程以個訓為主,孩子們有課就過來,但是后來我們發現,有些孩子的情況並不嚴重,讓他們盡快回到普校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王欣說。於是,在2023年正式設立學前康復部時,容大特教中心就分設了全日制班和半日制班。
除了校內專業的康復團隊,容大特教中心還爭取到了當地醫院的支持。2017年,醫院為學生開設“綠色通道”,提供醫療和康復一體的服務。“有這方面需求的孩子,在每天下午上完兩節課后,由家長帶到醫院進行精准康復,這部分費用由政府承擔。”學前部主任趙希媛介紹。
到目前為止,學前部已經有2個小朋友經過康復治療和學習回到了普通幼兒園,這種“嵌入式融合”已惠及30多個家庭。
嘿!和普通課堂擊個掌
“普特融合實際上是對教學和管理的考驗。特殊孩子如同一面鏡子,能夠映射出學校對於‘融合’的理解、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管理方面是否平等。”王欣說。
目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現象比較普遍,但是大部分普校都缺乏融合教育的專業支持,很難為特殊兒童提供充足的保障。面對困境,容大特教中心選擇了一條破壁之路:不是簡單地將孩子推向普校,而是打造可進可退的融合教育生態圈——普特融合實驗班,努力實現“學科課程+康復訓練+興趣培養”三軌並行。
走進普特融合實驗班,場景令人動容。在10人小班內,語文老師李青正在用普校教材講授《荷花》。不同於傳統課堂,她手中的教案標注著密密麻麻的符號,其中,綠色三角代表需拆分講解的長句,紅色圓圈提示需搭配實物演示的概念。
“我們的孩子們可能有智力邊緣、多動症、感統失調甚至是孤獨症譜系障礙等問題,因此在分析課標和市內近幾年的測試卷的基礎上,我們保留了基礎知識,減少或者刪除拓展性、拔高性的教學內容,從而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李青拿著一名學生的作業本介紹。作業本上寫滿了老師布置的9道題,字跡端正,並且在有錯誤的地方認真做了修改和總結。
在普特融合實驗班的課堂外,另一種充滿活力的融合正在悄然展開。每天下午第一節課的鈴聲響起,孩子們便在老師的帶領下奔向自己心儀的興趣課堂。輪滑教室裡,16歲的智力障礙男孩小磊(化名)正專注地調整護具,他的輪滑鞋在地板上劃出流暢的弧線﹔書法教室裡,墨香氤氳,患有語言障礙的彤彤(化名),正一筆一畫地臨摹著自己的名字。
這些打破班級界限的興趣課堂,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擅長的領域找到自信與快樂。如今,學校的興趣課已涵蓋輪滑、旱地冰壺、書法、陶藝、舞蹈、空靈鼓等多個項目。
烤箱和陶泥:為夢想加點技能
2021年,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強調要大力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著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增設職教部(班)”。
2022年,唐山市提出發展學前特殊教育、高中階段特殊教育的“雙向延伸”規劃,明確“特殊教育學校雙向延伸建設項目要優先列入縣(市、區)政府年度投資建設計劃,重點支持,加快建設”。
在唐山市政府和古冶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容大特教中心將普通高中班擴建為普通高中部和職業教育部。
學校深諳“授人以漁”的真諦。早在1999年,當聽障學生在校辦工廠制作粉筆和紅領巾時,職業教育便以朴素的形式在這裡扎了根。如今,學校的職業課程與時俱進,烘焙、洗車、擦鞋、陶藝、按摩等,應有盡有。
在唐山容大特教中心,當孩子們走出康復部時,他們的人生軌跡並未止步於基礎能力的培養——飄散著烘焙的黃油香氣與陶泥的清冽氣息,都在詮釋著他們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但是職業教育的深化之路仍然充滿挑戰。
2017年,畢業生小萱(化名)被推薦做保潔工作,負責打掃辦公樓區域及地下車庫的衛生。但是當學校回訪時得知,小萱不能靈活地完成保潔工作,不會躲避車庫的車輛,每天還要有專人指點和看護她。
這如同警鐘一般敲醒了職教團隊:孩子們在課堂習得的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職場的技能,那麼一切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於是,學校將“9+1”職前班升級為“9+1+1”模式,即在九年義務教育后增設三年職教體系,第一年為校內職業培訓,第二年為校外實訓基地鍛煉,第三年為校企合作實踐。在這一構想下,容大特教中心職業教育部實訓基地於2024年9月落成,建筑面積達389.55平方米,裝備齊全,功能豐富。
與怡然頤養養老院達成的訂單培養協議更顯示出學校的良苦用心。為了使教學內容和工作需求接軌,職教團隊實地到養老院考察、學習具體工作的要求和標准,之后將“鋪床單要像翻書一樣”等具象的指令寫到教案中,並設計出帶有色塊標記的練習床具。這樣化繁為簡的教學智慧,讓即將入職的孩子們提前掌握了工作場景的“通關密碼”。
“在我們特教人眼裡,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就業率的那幾個數字。”王欣表示,“孩子們能被接納、認同才是我們最高的追求。”(曹書娟)
來源:河北省教育宣傳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