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最強大腦”是怎樣煉成的

鋼企“最強大腦”是怎樣煉成的
——AI賦能千行百業一線故事(一)
4月9日,河鋼集團唐鋼公司生產調度指揮中心生產制造部工作人員正在查看APS(生產計劃排程)系統運行情況。 趙 輝攝
編者按
AI(人工智能),不僅是引領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更在千行百業中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河北發揮算力優勢,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加快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帶動全行業、全鏈條改造升級。今起,本報推出“AI賦能千行百業一線故事”系列報道,從河北省鋼鐵、化工、港口、交通、醫療等行業選取典型應用案例,展示河北省各行各業借力人工智能實現轉型升級的新氣象。
“我們再也不用為制定生產排程而焦頭爛額了。”
4月9日9時,在河鋼集團唐鋼公司生產調度指揮中心,生產制造部計劃中心副主任齊兆軒輕點鼠標,順利給唐鋼高強汽車板有限公司冷軋產線下發生產排程。
齊兆軒電腦屏幕顯示的這個生產排程裡,每一行表示一卷鋼卷在冷軋產線上的生產安排,哪條產線什麼時間生產哪種產品、產品相關特性,都有詳細標注。
生產排程根據訂單情況來制定,必須確保企業能按時交貨,以滿足客戶需求,維護企業信譽。
“過去,生產排程主要依賴人工。每條生產線每天至少需要1名計劃員花上半天時間才能拿出生產排程,費時費力,時效性差。”齊兆軒表示,現在,系統半小時內就能生成最優解,大大縮短了時長、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是如何實現的?
原來,唐鋼有了一個“最強大腦”——APS(生產計劃排程)系統。這一人工智能專業模型,作為河北太行鋼鐵大模型142個專業模型之一,能自動“算”出生產排程。
大模型賦能,讓鋼鐵企業“聰明”煉鋼。
什麼是大模型?
“它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可以理解成擁有通用智能的‘超級學霸’。”燕山大學教授劉文遠說,想象一下,假設你的大腦能記住圖書館的所有書籍,而且能理解每本書的內容,那麼你就擁有了類似大模型的能力。
如果給大模型灌輸鋼鐵行業的專業知識和數據,通過不斷訓練,形成場景化、定制化、個性化專有模型,這樣就能給鋼鐵行業帶來人工智能革命。
唐鋼高強汽車板有限公司擁有1條酸軋線、1條連退線和3條鍍鋅線,生產的汽車鋼產品品種多、生產工藝復雜。
以制定生產排程為例,要想制定合理的生產排程,需綜合考慮每條生產線所能生產產品的種類、每道工序設備運行情況,協調採購、倉儲、質檢、銷售等各環節,其中牽涉的巨大數據量,遠遠超過人腦的思考極限。
2015年,唐鋼投用了一款從國外引進的計劃排程系統,該系統隻能匯總數據,無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齊兆軒回憶,每天一上班,他和同事不得不花費3至4個小時,對這些雜亂無章的數據進行梳理分析,復盤上一天生產排程執行情況,制成剩余訂單結構表、產線訂單報表等10多個報表,然后憑借報表和經驗安排下一步生產計劃。
如果排程制定得不合理,比如鍍鋅工序等待用料,酸軋工序沒有及時產出鋼卷,就會出現生產周期延長、交付延期等問題,對整個生產組織造成無法計量的損失。
“當時,我們每天都很焦慮,工作壓力也很大。”齊兆軒說。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有效的生產排程對於企業能否按時交付訂單至關重要。
為做好“算數”題,2022年12月26日,唐鋼公司自主開發的APS系統,落地唐鋼高強汽車板有限公司冷軋產線。該系統利用大模型等技術,能夠及時處理分析數據,精准找出生產排程“最優解”,讓汽車板生產實時保持資源最優配置和產能充分利用。
“現在,我隻需要用半個小時電話聯系各個工序負責人,對系統生成的報表和生產排程進行核實確認,就可以一鍵下發生產指令。”齊兆軒說,計劃員們將工作重心放在了訂單追蹤和庫存管理上,助力生產排程更順暢地執行,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據統計,自APS系統應用以來,唐鋼高強汽車板有限公司冷軋產線降低產品庫存15%,提升生產效率20%,訂單准時交付率達到100%,有效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
河北是鋼鐵大省,鋼鐵行業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雙向奔赴,正在擦出更多的火花。
去年3月開始,河北匯聚華為、阿裡、百度等13家頂尖人工智能企業,組織省內39家鋼鐵企業,開展鋼鐵生產工藝、流程等場景應用模型攻關,共同研發鋼鐵領域基礎大模型——河北太行鋼鐵大模型,賦能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唐鋼應用的APS系統、河北新金鋼鐵有限公司應用的循環水系統優化大模型等被納入進來。
“這是全國首創的鋼鐵大模型架構,集成多種先進技術,對應原料、煉鐵、煉鋼、銷售等142個鋼鐵生產應用場景有142個專業模型。”省數據和政務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已實現局部應用,以數智技術全方位、深層次賦能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敬業集團有限公司,高爐專家診斷模型為高爐冶煉裝上“智慧眼睛”,可實時診斷爐況,提供精准預警和操作建議﹔
在金鼎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污水處理模型可以根據污水檢測數據值變化,自動優化藥劑量,實現最終水質達標使用﹔
…………
接下來,河北將積極推動142個專業模型落地應用於鋼鐵行業的關鍵工序、關鍵點位上,重構鋼鐵企業生產管理框架,助力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記者解楚楚、米彥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