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實行“大物業”管理模式探訪

黨建引領“大物業” 托起百姓安居夢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實行“大物業”管理模式探訪
3月19日,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定安社區“紅色管家”在社區進行“關愛兒童”主題活動,陪伴孩子們進行早教游戲。本報資料片
春天的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盡顯藍綠交織的“未來之城”現代化城市魅力。圖為3月28日航拍的雄安新區容東片區。 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3月17日,春日的陽光洒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定安社區容和園小區新建的充電車棚上,居民孟克艷輕車熟路地為電動車插上充電線。“去年這時候還愁充電難,現在新增40多個充電口,真是方便多了!”
便民設施的落地,折射出雄安新區創新實踐的基層治理新圖景。自2023年5月推行“黨建+大物業”管理模式以來,容東片區向百姓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物業服務企業黨組織覆蓋率100%,解決民生問題1469項,居民滿意度大幅躍升。數字的背后,是回遷群眾從村民到市民轉變中獲得感、幸福感的大幅提升。
多元共治,繪就社區治理同心圓
“建充電車棚看似簡單,卻涉及雄安新區建交局、容東管委會等多個部門和單位,傳統的物業管理模式很難快速辦成。”中鐵建物業C組團物業經理王新磊說,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得益於黨建引領下的“大物業”管理模式。
容東片區是雄安新區首個集中建成區,擔負著探索現代化城市管理運營和社區治理模式的重任。目前,容東片區的居民以回遷群眾為主,涉及7個組團19個社區95個小區。如何提供舒心的物業服務,幫助回遷群眾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是擺在社區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沒有成熟的模式參考,容東片區邊實踐邊完善,探索出黨建引領下的“大物業”管理模式。該模式打破傳統小區物業服務模式,每個組團分別由一家物業公司提供標准統一的物業服務,使管理服務更高效。
服務內容的增多,勢必給物業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黨建引領和多元共治是破解這個難題的‘金鑰匙’。”容東管委會社區建設處負責人說。
按照黨建引領、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原則,新區率先在容東片區實行社區與物業黨建聯建、交叉任職、合署辦公等工作機制,聯合公安、綜合執法、總包方、項目管理方、雄安集團等多方力量,變“一元管理”為“多元服務”,使“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片區”。
“社區的副書記、副站長分別兼任組團物業服務項目副經理,參與物業服務管理工作,中鐵建物業河北中心城市副總經理兼任定安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參與社區服務工作。”定安社區黨總支書記郭俊媛說,這不僅有利於提高物業服務水平,也使社區治理更加高效。
目前,在容東片區各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7個組團涉及的物業服務企業聯合綜合執法、雄安集團等協調解決居民各類訴求642個,組織開展老年義診、關愛留守兒童等便民服務136次,有力促進了物業管理與社會治理能力雙提升。
以心換心,奏響社區治理“合奏曲”
今年農歷除夕,定安社區富家園小區居民呂海艦家中燃氣灶突發故障,無法點著火,眼看就到了做年夜飯的時候,全家人圍著爐灶干著急。情急之下,呂海艦撥通“紅色管家”陰寧的電話求助。
“您別著急!這事兒我來解決。”接到求助后,陰寧立即聯系燃氣公司的搶修人員上門檢修。經專業檢測,發現是燃氣灶探針損壞導致打不著火,維修人員當場更換配件。
“當時想著物業肯定放假了,沒想到一個電話就解決了。從報修到修好,前后不到兩小時,雖然是小事,但很暖心。”看著重新跳動的藍色火焰,呂海艦連連點贊。
“路燈不亮了,單元門壞了……隻要跟物業說一聲,很快就能修好。”呂海艦說,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影響著居民對物業的滿意度,以及回遷群眾對新小區的歸屬感。
定安社區70%的居民是回遷戶,起初工作人員上門走訪時,常常吃“閉門羹”,連門都敲不開。社區黨員帶頭行動,挨家挨戶耐心溝通,用真誠服務贏得居民的信任。現在,越來越多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紛紛穿上“紅馬甲”,爭當志願者。容東片區“悅容”志願服務隊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67歲的劉佔學是定安社區的獨居殘疾老人,作為社區“紅色管家”一對一幫扶的重點戶,每個月社區和物業都會看望他。“快進來坐!前兩天俊媛帶著人剛幫我裡裡外外收拾了一遍,今天你們又來看我,太貼心了!”前不久,當“悅容”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敲響家門時,劉佔學熱情地把大家迎進屋。在“紅色管家”的精准服務下,像劉佔學這樣的特殊群體切實感受到“困難有人幫、冷暖有人問”的社區溫度。
“‘紅色管家’隊伍是我們與定安社區聯合組建的,旨在為居民提供更精准、更貼心的服務。”王新磊說,在這支隊伍中,物業管家兼職社區網格員,他們和社區工作者角色互融、職能互補,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努力打造暖心社區。
一呼連應,變有限管理為無限服務
“回遷群眾入住初期,對新環境不熟悉,生活中遇到停水等問題不知道找誰解決,‘感覺不像在村裡生活有安全感’。”容東管委會社區建設處負責人說。
為此,容東管委會推行“一呼連應”聯席會議工作機制,依托“社區—小區—樓門”三級網格,構建起多渠道訴求表達、多主體參與、多部門聯動的基層治理體系。該機制聚焦群眾反映的問題和訴求,整合各類資源,特別是將物業服務企業深度融入社區治理,變有限管理為無限服務,及時響應群眾訴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在富家園小區9號樓2單元前,一條弧形馬蹄磚便道正在上演“變形記”。此前,該區域的設計是弧形馬蹄磚便道,然而居民日常取快遞、送孩子上學時,往往選擇“裁彎取直”,久而久之就在綠化帶踏出一條土路。盡管社區、物業多次修補便道、補種綠植,但因未兼顧非機動車通行需求,被電動車、自行車反復碾壓出新路。
轉機出現在年初定安社區黨委發起的專項議事會上。“既然大伙兒都走直線,咱們干脆就在那兒修條甬道!”郭俊媛的提議被寫進“一呼連應”需求清單后,大家迅速行動:社區聯系共建單位北京建工調來項目中的剩余水泥,物業公司連夜出施工方案,社區有經驗居民也參與到修繕中。這條曾因“曲徑通幽”設計引發居民“繞行之困”的步道,如今通過“一呼連應”機制實現蛻變,成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鮮活案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2023年以來,容東片區利用“一呼連應”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幫助居民解決房屋維修、結構改造等問題642件,使群眾在新建片區裡住得穩、過得安。
容東片區以黨建引領“大物業”管理模式,通過組織共建、資源整合、服務升級,將物業服務深度融入社區治理,實現從“單一管理”到“多元共治”轉變。這種既彰顯治理效能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創新實踐,不僅解決了回遷群眾的急難愁盼,更讓居民在現代化社區中感受到“家”的溫暖,為新區基層治理提供可復制的“容東樣本”。(記者李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