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守住長城,就守住了我們的根

2025年04月14日08:51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住長城,就守住了我們的根

長城保護員張鶴珊:

守住長城,就守住了我們的根

4月9日一大早,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城子峪村村民張鶴珊提著鐮刀,走出家門,開始了一天的長城巡護工作。

“現在早上還有點涼。”張鶴珊穿過村裡幾條街道后,水泥路變成碎石路。一路行至山腳下,抬眼望去,上山的路幾乎直上直下,窄細狹長。

已經70歲的老人,上山像走平地,很快把記者落在身后。張鶴珊回頭看到記者走得吃力,用鐮刀隨手砍了一支斜出的樹枝,遞給記者當手杖。

為保護長城,這樣的路,張鶴珊一人走了47年。“鐮刀就是我的伴兒,遇到擋路的樹枝、雜草,就直接除去,累了還能撐一下。”他說。

目前,張鶴珊負責巡護的長城西起長城村,東至董家口,總長6公裡。這一段長城被石河一分為二,石河向西需巡護的長城2公裡,向東4公裡。徒步走完全程,查看23座敵樓,一般人要用近一天時間,而張鶴珊完成一次巡護,最快不到4個小時。

一路上,不時聽到野雞的鳴叫聲,很快便到了第一座敵樓——黑家樓。

“那邊是張家樓、董家樓,還有駱家樓、錢家樓。”他指著遠處山頭的敵樓介紹,城子峪村的村民大多是當年“戚家軍”的后代,他們一代代守護著祖輩修筑的長城敵樓,在交流中會習慣性地加上自家姓氏。

張鶴珊是土生土長的城子峪村村民,自小就知道自己是長城守軍后裔。黑家樓是他守護長城開始的地方。

1978年,《撫寧文藝》雜志編輯佟濤來到黑家樓,發現一塊殘破的石碑,長久下去,即使不丟失,也可能被毀。他對張鶴珊說:“這是歷史呀!來,我念,你記,咱們把碑上的字整理出來。”

張鶴珊當時並沒在意這句話,心想:“誰會動它啊?這麼一大塊碑,要抬走得費老勁了。”沒想到不久后,這塊碑上的字,竟真的讓人給鑿沒了,再后來連石碑都不見了。

張鶴珊心痛不已,也就是從那一刻起,23歲的他開始自發守護長城。

40多年來,他日復一日地巡護,每天步行六七公裡,光膠鞋就穿壞了400多雙。

2023年,張鶴珊發現黑家樓內有幾處承重牆的長城磚脫落,馬上拍照,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報告。隨后,專業的修復人員按照修舊如舊原則,讓黑家樓又有了往日的神採。

“長城的一塊磚動了,我都能第一時間發現。”張鶴珊說,以前守護長城,憑良心。看到掉落的長城磚就重新碼到城牆上,有了垃圾就裝進編織袋帶下山。2003年,秦皇島市在全國首創“長城保護員”制度,他成為首批受聘的18名長城保護員之一。

站在扁樓遠眺,長城蜿蜒遠去,朵朵杜鵑花、杏花點綴在蒼翠的山上。

山谷間有公路連著一個又一個長城點段。張鶴珊說:“那是環長城旅游公路,把長城沿線的點段串聯了起來。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我守護的這段‘野長城’也成了游客的必游之地。”

張鶴珊的手機裡,藏著長城的四季。春天的粉杏、夏天的暴馬丁香、秋天的霜葉、冬天的瑞雪,長城的每個時刻都是美的。

巡護長城時,張鶴珊都會隨手拍下這些美景,也會把有關長城的故事制作成短視頻,在網上講給更多人聽。“我聽著長城的故事長大,兒時美好的時光都是在長城敵樓裡度過的。我也想讓更多人坐在家裡看長城。”他說。

張鶴珊雖然只是高中畢業,但在守護長城的40多年裡,他撰寫了近百萬字的日記、札記等,出版了《長城民間傳說》《張鶴珊聊長城》等書籍,為研究長城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素材。他還是中國長城學會的首位農民會員,是“長城活地圖”。

接近中午,下山途中,山間回響起歌聲,那是張鶴珊的妻子在唱歌。“現在村民們借著長城文化旅游熱,開起了農家樂,家家富裕了起來。村民和家人也能理解我守護長城的心了。”他說。

“守住長城,就是守住了我們的根。”張鶴珊說,長城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隻要還走得動就要一直守下去。(記者崔叢叢)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