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12件特色文物講述跨越時空精神傳承

2025年04月11日09:03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2件特色文物講述跨越時空精神傳承

河北博物院《文物冀憶·中國精神》創新文博打開方式

12件特色文物講述跨越時空精神傳承

“如果您來過河北博物院,一定對這個神奇動物有印象,它怒目圓睜,圓頸挺立,仿佛在昂首咆哮。它身軀壯碩,利爪怒張,兩翼直指長空矯健有力,它就是錯銀銅雙翼神獸……”打開河北博物院小視頻《文物冀憶·中國精神》之“雙翼神獸 開放包容”篇,河北博物院講解員葛思博一邊介紹著錯銀銅雙翼神獸的獨特造型,一邊向大家解釋“神獸”背后民族融合的故事。

“戰國中山國由白狄族鮮虞部建立,它懷揣著草原雄鷹般的豪情與夢想,自陝西、山西一路東遷,最終定居於太行山東麓今河北中部一帶。”葛思博介紹,這神獸既與先秦中的飛廉有著聯系,又與后來的辟邪相似度很高,它到底是什麼動物,至今難有定論。但比較明確的是:神獸是多種動物形象和多重文化意象的組合,是草原文明和中原文化融合的見証。

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包容開放的理念在錯銀銅雙翼神獸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小視頻《文物冀憶·中國精神》之“鐵刃銅鉞 守正創新”篇中,出土於石家庄市藁城區台西遺址的鐵刃銅鉞,不僅把我國用鐵的歷史從春秋末期一下子提早到了商代,而且也說明早在3400多年前,台西先民就已意識到鐵比青銅的硬度更高,並已具備了高超的金屬合鑄工藝。

“鐵刃銅鉞看上去並不耀眼奪目,但實實在在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水平,它採用銅鐵合鑄工藝,將天然的鐵鍛造成薄刃,再將薄刃與青銅澆鑄成一體,當時人們在原始條件下需要怎樣的技術,歷經怎樣的反復摸索、嘗試積累,才最終讓鐵服務於人類,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但確定的是,其中的精神底色一定離不開守正創新。”葛思博介紹,守正創新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正因為中華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華文明才得以綿延不絕,並不斷創造新繁榮。

錯金銅博山爐,以升騰的香霧與層疊的山巒紋飾,傳遞“和諧共融”的東方智慧﹔燕國鐵工具模范,以嚴絲合縫的鑄造工藝,謳歌“敬業盡責”的大國工匠精神﹔元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融合多重文化元素,彰顯“美美與共”的廣闊胸襟……日前,河北博物院原創社教精品項目《文物冀憶·中國精神》榮獲河北省優秀社科普及短視頻推薦活動一等獎,項目精選院藏12件特色文物,通過微距拍攝、三維動畫、情景演繹等融媒體技術,突破傳統文物講解的單一模式,讓沉睡千年的文物“開口說話”,使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完成一場與先民的跨時空對話。

“河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與頑強的創造力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氣質,該項目的創作,正是根植於這片文化沃土的創新實踐。”河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院將繼續秉持“以物証史、以史育人”的理念,持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真正成為滋養人們精神世界的源頭活水,也希望更多人透過這些承載文明密碼的國之瑰寶,觸摸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脈絡。(記者史曉多)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