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算力王牌”是怎樣煉成的

2025年04月11日08:43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算力王牌”是怎樣煉成的

張家口市大數據核心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30%

“算力王牌”是怎樣煉成的

日前記者航拍的張家口懷來大數據產業基地。該基地近年來吸引了一大批大數據企業落地。(本報資料片) 本報記者 李佳澤攝

30%以上!這是近年來張家口市大數據核心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

大數據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國家“東數西算”工程京津冀算力樞紐節點核心城市,截至目前,張家口市建成和投運數據中心項目30個,投運服務器172萬台,算力規模達2.91萬P(1P約等於每秒1000萬億次計算速度),居全省首位,成為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

乘“雲”而上,算力底座不斷夯實

在懷來縣地圖上,將東花園鎮、桑園鎮、存瑞鎮三點連接,形成的三角形,正好勾勒出秦淮數據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同城三點四基地”產業布局。

“2017年,秦淮數據投資60億元在東花園鎮建成新媒體大數據產業基地,開啟懷來大數據產業先河。”秦淮數據基礎設施運維一部負責人韓寶良說,數據中心的選址要求極為嚴格,氣候、交通、能源等都有相應指標,而懷來恰恰能滿足這些要求。

新媒體大數據產業基地建成后,業務量突飛猛進,秦淮數據看到商機,把數據中心規模越建越大。2017年到2024年,秦淮數據在當地的累計投資額達146億元,新建3個基地,IT容量從最初的20MW發展到近500MW。

除了秦淮數據,阿裡雲、騰訊雲、中國聯通等大數據頭部企業也紛紛入駐張家口,算力底座不斷夯實。

數據中心的基礎是電力。24小時不間斷處理數據的服務器,需要實時進行散熱降溫,由於能耗高,被稱為“電老虎”“不冒煙的鋼廠”。

應對“綠色大考”,秦淮數據主要採用“玄冰”間接蒸發冷卻技術為服務器降溫。“目前,基地近幾年的年均PUE值(評價數據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標,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始終保持在1.21左右,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韓寶良說,憑借數十項節能技術的應用,新媒體大數據產業基地入選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名單。

持續節能降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斷刷新“綠色標准”。張家口市是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風光富集、綠電充沛,能為大數據中心提供穩定的電力來源。

“我們不斷深化大數據產業與可再生能源聯動發展,2024年實現全市數據中心綠電佔比超30%,數據中心每消費3千瓦時電中就有1千瓦時是綠電。”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創新中心主任孫軍表示。

乘“雲”而上,“算”啟未來。近年來,張家口加快形成以懷來縣、張北縣、宣化區、經開區為主的“一廊四區多園”大數據產業發展格局。4個項目入選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示范項目,6個項目入選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名單。國家發改委認定的12家數據中心骨干企業中,有9家在張家口落地數據中心項目。

從0到1再到N,大數據產業聚鏈成群

3月27日上午10時,一輛載著兩套數據中心專用溫控設備的卡車從河北英維克科技有限公司駛出,10分鐘后,抵達合盈數據(懷來)科技產業園。

河北英維克母公司位於深圳,正是看中了懷來縣大數據產業的未來發展,於2019年在懷來注冊了子公司。

“一套溫控設備有7噸多重。”該公司副總經理李杰介紹,隨著懷來及張家口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公司業務量從2019年的200套增加到目前的2000套。

從0到1再到N,數據中心產業鏈條長,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在懷來縣,已實現溫控設備、光纖、機櫃等大數據裝備的本土化制造。

在推動全產業鏈發展上,張家口積極發展大數據裝備制造、大數據應用等上下游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大數據產業由鏈式發展向聚鏈成群加快轉變。

3月23日,在寶德數壩數字產業(河北)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對新組裝完畢的服務器進行系統測試。這是河北省首條本地化服務器生產線,填補了全省大數據產業鏈中裝備制造行業空白。

“服務器的實際使用壽命在5年左右,僅張家口區域每年需要更新的服務器就有近百萬台,服務器市場的潛力非常大。”該公司董事長謝崇杰表示,當地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公司發展增添了底氣。

助企強企舉措連放“大招”,張家口推出新招引項目“項目管家”和已落地項目“領導包聯”機制,為大數據裝備制造企業在用地用房、生產經營、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最大程度支持。

如今在張家口,寶德數壩、河北樂寧、易特數字、英維克等大數據裝備制造企業先后投產。張家口已具備年產服務器20萬台、PC機24萬台、機櫃3萬架、服務器回收60萬台的生產能力。

融合應用,“數據要素×”應用場景加速涌現

算力作為數字經濟的底座,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對算力要求更高的新應用,正在推動張家口算力結構的改變。

張家口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煥平表示,張家口發展大數據產業不僅注重服務器數量,更關注智能算力水平。今年,張家口計劃投運標准機櫃突破60萬架,算力規模達到5萬P以上,智算佔比超過70%。

在京張高鐵張家口站南側,規劃算力能力超5萬P規模的張家口中明算力中心項目進入機電安裝階段。

“一期計劃今年6月底投用,提供人工智能基礎數據標注、大模型訓練等業務,並配有1.3萬平方米的運維樓,為創業軟件企業提供孵化器。”張家口中明算力中心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總監張偉介紹,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距北京一小時可達的首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可有效承接京津冀區域科研機構、互聯網公司算力需求。

數據要素價值不斷釋放。在張家口市區主要路口,算法賦予信號燈“大腦”,經測算,路口的通行效率提升20%。

算力支撐,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

4月2日,在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廢鋼管理部,一輛輛滿載廢鋼原料的卡車排隊駛入車間,廢鋼定級系統自動拍攝廢鋼原料卸載畫面,全程無人接觸,就能完成廢鋼定級。

一塊鋼,從原材料倒運、入爐,到鋼坯、鋼板的生產,再到鋼卷直至精密合金零件的成品裝車發運,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已研發並應用了多個智能模型,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AI+鋼鐵、AI+交通、AI+金融……強大算力加持,為產業騰飛插上數字翅膀。

王煥平表示,蓄力打造全國算力高地,張家口將繼續加大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12個領域“數據要素×”應用場景開發力度,謀劃項目、用好政策,讓大數據成為張家口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記者王雪威、郭曉通、劉冰洋)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