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瞧!麥田裡滿滿的“科技范兒”

2025年04月09日08:39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瞧!麥田裡滿滿的“科技范兒”

瞧!麥田裡滿滿的“科技范兒”

——春耕春管一線故事(四)

3月31日,在定興縣辛木村的高標准農田裡,村黨支部副書記裴立河(右)向村民講解高科技設備的應用方法。本報記者 郝東偉攝

3月31日,在定興縣辛木村的高標准農田裡,村黨支部副書記裴立河(右)向村民講解高科技設備的應用方法。本報記者 郝東偉攝

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春管時節,行走在保定市定興縣的高標准農田間,廣袤田野一覽無余,綠油油的小麥攢足了勁兒拔節生長。

一塊高標准農田,到底“高”在哪兒?

3月31日,記者走進定興縣高裡鎮高裡店村的麥田,遠遠地就能看見定興縣高裡店土地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張思楊忙碌的身影。他正在仔細查看小麥長勢及病虫害發生情況。

聽到記者招呼,張思楊拍了拍身上的塵土,迎上前來。“這地種得就是帶勁,田面平整,設施完善。你看這小麥,長勢多好!”他說。

高裡店村的耕地面積有3200余畝,以小麥、玉米種植等傳統農業為主。雖說種地是村民的老本行,但是年輕人都不咋會種地,年紀大的也不願意種,有的田地甚至出現撂荒。

“人手少、地塊小、效益低,普通農戶種地積極性不高,意願也不強。”高裡店村黨支部書記丁明亮告訴記者,長期分散種植經營,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田間地界縱橫、田埂溝渠較多,不僅妨礙現代機械化作業,還大量浪費耕地。

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

在當地政府推動下,高裡店村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吸引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社,將零散的“巴掌地”重新整合,並開展農田新基建,去除田埂、平整土地、土壤改良,鋪設先進灌溉設施。

小田變大田,糧田變良田。丁明亮說,高裡店村的土地化散為整,以往田間常見的界埂、溝渠消失了,“巴掌地”變成了連片田,實現了耕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強。

在高裡店村,種地不再單純依靠“老把式”,現在更是拼科技。站在地頭,張思楊輕輕點擊手機屏幕,汩汩清流就從高標准農田智能水肥一體機中流出,順著輸水管涌向麥田,最終通過噴灌設施“喂”到小麥根系。

“以前,這片地要十來個人用20天左右才能澆一遍。現在,有了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一人可管千畝糧田,三天就能澆完。每畝地能省水50%左右,產量也更高。”望著綠油油的麥田,張思楊笑著說。

嘗到甜頭的不止張思楊一人。當前,定興縣的高標准農田建設已進入3.0智慧版時代,地上地下有許多高科技來助力。

走進定興縣辛木村的高標准農田,固定式自動伸縮噴灌設施正旋轉著為麥苗“補水”,嫩綠的麥苗“喝”飽水后愈發生機盎然。

在這裡,除了澆地省心外,“智慧+”賦能下的高標准農田帶來的驚喜還有很多。

土壤墒情監測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儀、物聯網虫情信息採集設備……站在麥田裡,定興縣辛木村黨支部副書記裴立河介紹,地下,鋪設了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水、肥一體調兌輸送,作業時杆頭從地下鑽出來,澆完水再縮回地下﹔地上,安裝了70多套傳感設備,建設了田間氣象站綜合觀測台。

農田條件提升了,地也好種多了。“依靠這些設備,高標准農田實現了全智慧化管理,氣象、墒情、苗情、虫情等信息傳遞到手機終端,讓田間管理更科學、更精准。”說話間,裴立河打開手機演示智慧耕種系統,糧食作物當前長勢分析、科學水肥管理、災害預警、農作物產量預測等數據一目了然。

用好“新農具”,干好“新農活”,麥田裡滿滿的“科技范兒”。“看著心裡都覺得敞亮。庄稼長在高標准農田裡,讓我們種糧更有信心和底氣!”裴立河說。(記者郝東偉 見習記者劉蘊哲)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