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重載鐵路智能調車系統正式投運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重載鐵路智能調車系統正式投運
系統上線后,綜合運輸效率提升18%,調度人員工作負擔減輕80%
3月22日,列車駛入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黃驊港站。高家豪攝
3月22日9點56分,在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黃驊港站遠程操控台,車站調度人員通過智能調車系統控制雙源制機車,推動載有5394噸煤炭的列車精准停靠到對位點,開始煤炭翻車作業。這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重載鐵路智能調車系統正式投入運營,實現我國在重載鐵路智能化領域的又一突破。
朔黃鐵路黃驊港站是我國最大的煤炭運輸下海口車站,年煤炭運量高達2.17億噸,可滿足約1億戶家庭的年生活用電需求。在這裡,每天平均有超10000輛煤炭車輛進行卸車重組。以往,這裡每次調車作業,都需要車站值班員多次排列列車行進路線,列車連結員還需要攀爬車輛、室外作業,安全風險高。
為此,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公司聯合相關科研單位,歷時3年科技攻關,創新性地將智能圖像識別、智能傳感、物聯網、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黃驊港運輸作業特性深度結合,構建了“雲腦決策、雲控執行、雲防保障”三位一體的智能調車技術體系,具備作業計劃自動編制、進路自動排列、信息自動流轉、調車機車自動駕駛、室外無人領車、安全自動預警等功能。
此次投入運行的重載鐵路智能調車系統具有三大全球首創技術。首個基於“雲腦”的路港一體化智能調度平台,打通車、港、船數據壁壘,實現從列車調運到裝船作業的全鏈條自動化銜接。首套基於5G+北斗的調車自動駕駛“雲控”技術,厘米級定位與毫秒級傳輸構建精准導航網,機車可感知200米內路況,自主完成加減速控制、停車對位等關鍵操作。首創基於5G+AI的路港協同作業的“雲防”安全技術,調車作業人員可遠程操作,徹底擺脫“攀爬車輛、臂挂領車”的傳統室外作業模式。
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該智能調車系統上線后,每列車作業時間至少壓縮5到10分鐘,每台翻車機每日輔助作業時間縮短約100分鐘,綜合運輸效率提升18%。同時,列車調度人員減負成效明顯,信號員從6人減為2人監控,調度人員工作負擔減輕80%。
黃驊港站智能調車系統的成功運用,是朔黃鐵路繼開行3萬噸重載列車和無人駕駛重載列車技術革新后,在智慧重載運輸領域的又一裡程碑。該系統目前已具備大規模推廣應用條件,可有效提升我國重載鐵路智能管控水平。(戴紹志、孫振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頻頻出圈!這些圍場“土特產”顛覆想象
- 圍場500.152米長的手工馬鈴薯粉條,創造了“最長的馬鈴薯粉條”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淡水育苗+深遠海養成”的養殖方式,每年可供應三文魚苗種500萬到1000萬尾,我國深海養殖的三文魚,每三尾就有一尾來自圍場﹔ 種植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的沙棘樹,圍場年產沙棘原果6萬噸、沙棘系列產品170余種,產值4.8億元,成為百姓致富的“黃金樹”…… 圍場不止有“牛羊肉香”,還有這些“隱藏款”驚喜等你來挖! 三文魚魚苗。圍場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圍場以“點石成金”的巧思破解發展密碼——馬鈴薯粉條化身酒界“新寵”,三文魚搖身變為美食界“網紅”,靈芝孢子油成為“液體黃金”,中藥材產業鏈串聯起鄉村振興“金紐帶”。…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