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
——走近河北省“愛心爸媽”志願服務群體
3月2日,在衡水市阜城縣,“愛心媽媽”王夢雨指導兩個“女兒”做作業。本報記者 李東宇攝
靠著爸爸肩膀,依偎在媽媽身邊,吃著家常菜,聊聊家常話,這樣的日常,對留守困境孩子來說,是最大的渴望。
為了讓更多留守困境兒童得到關愛呵護,2023年以來,河北省婦聯持續把“愛心爸媽”結對關愛列入服務婦女兒童10件民生實事,廣泛動員各級婦聯干部、機關干部、社會愛心人士擔任“愛心爸媽”,展開結對幫扶。
點點螢火,溫暖童心。在河北,3.48萬名“愛心爸媽”用點滴付出編織成一張溫暖的守護網,讓無數留守困境兒童重新找到“家”的方向。
走進外面的世界
王麗偉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經營著一家家政公司。兩年前,看到“愛心爸媽”結對關愛服務啟動的消息,王麗偉找到區婦聯,申請成為一名“愛心媽媽”。
不久,王麗偉接到結對幫扶孩子的信息:月月,10歲,智力發育遲緩,母親患有精神障礙,父親離開了家,和爺爺奶奶靠低保補貼生活。
帶上慰問品,王麗偉第二天就前往月月家。
“家裡是幾間老平房,有幾件舊家具,被褥堆在炕上,孩子縮在一角。”王麗偉上前打招呼,月月不說話,只是怯生生地看著她。
月月奶奶告訴王麗偉,孩子情況特殊,一家人平常很少出門,月月還不能完全自理,說話仍然口齒不清。
“聽她奶奶講家裡的事兒,我也跟著掉眼淚。”從那天開始,王麗偉每逢節假日就到月月家轉轉,送去吃的用的,教月月疊衣服,一起聊天、做游戲。她覺得月月不能困在家裡,要走出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對孩子的康復、成長更有益。
王麗偉帶著月月逛公園、看電影、摘草莓,參加公司團建活動,還多方咨詢奔走,幫忙聯系到特教學校。
從一開始坐不住,到能從1寫到10,學會5以內的加減法,入學半年,月月的進步讓王麗偉驚喜又欣慰。“月月很喜歡音樂,在音樂課和我們公司年會上,她跟著大家一起唱歌,特別開心。”王麗偉說。
月月奶奶覺得,這兩年,孩子長大了。以前到哪兒都拽著奶奶不鬆手的月月,現在能自己走出去上課,主動跟人打招呼,王麗偉一來,月月還緊緊拉著她的手,把自己藏好的零食拿出來分享。
“以前哪兒敢想,孩子能有這麼大變化。”月月奶奶對王麗偉說,“在月月心裡,除了我們老倆,你就是她最親近的人。遇到你,是她的福氣!”
王麗偉有兩張與月月一家的合影,一張是兩年前剛認識不久拍的,那時月月執拗地躲在奶奶身后,另一張是今年拍的,月月大大方方地站在中間。“現在一說拍照,她都搶著往前走。”王麗偉笑著說。
成為“愛心媽媽”的日子裡,王麗偉覺得收獲比付出的更多,孩子的每一個微笑、每一次進步,都讓自己感到無比滿足。
“雖然力量微薄,但我會一直關注著月月,讓她快樂長大。”天氣漸漸轉暖,王麗偉准備再帶月月去趟植物園,一起賞賞花,散散步。
有了第二個“家”
王夢雨至今忘不了,2017年夏天,當時在衡水景縣一家餃子館打工的她跟著愛心團隊到村裡看望困難戶時,麗麗那渴望的眼神。
看到6歲的孩子沒上學,大伙兒問原因,麗麗爸爸張金營抹著眼淚說:“我病著干不了活兒,她媽媽看不見,精神還不好。家裡實在困難,供不起。”
“丫頭,想上學嗎?”王夢雨看著麗麗。
“想,我想上學!”孩子回答,沒有猶豫,一雙大眼睛直直地盯著王夢雨。
回到家,王夢雨跟丈夫和閨女商量,家裡人都支持——把麗麗接回家,送她上學。
那年11月,張金營去世,而麗麗的媽媽已經懷孕,被接回四川老家。
2018年初的一天,王夢雨接到從四川打來的電話。麗麗的妹妹出生了,家裡人實在沒辦法,想把孩子送人。“我們本來張不開這個嘴。可孩子可憐啊,你能不能撫養她?”麗麗的姥姥在電話裡說。
親友們聽說了,都勸王夢雨“別攬這個包袱”,可她覺得,姐兒倆是最親的伴兒,要是這麼散了,恐怕一輩子再難相見。
“有困難我克服,家裡不就添雙筷子的事兒。”凌晨4時的衡水火車站,王夢雨攥著一張258元的站票上了車。兩天后,到了四川渠縣。
麗麗的姥姥讓王夢雨給孩子起個名,她想了想:“叫糖糖吧,姊妹倆太苦了,希望她們以后能甜甜蜜蜜。”
打那天起,王夢雨一家三口,變成一家五口。
為了接送三個孩子上下學,照顧她們的飲食起居,王夢雨辭去工作,一心扑在家裡。
“阿姨,這是我的獎狀。”2月11日中午,溫暖的陽光照進阜城縣倪庄村的一處小院,麗麗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客廳牆上貼著的獎狀。身后,8歲的糖糖正在畫畫。“該疼就疼,該教育就教育,怎麼管自己閨女,就怎麼管麗麗和糖糖。”王夢雨說。
今年春節,麗麗給王夢雨寫了封信。
“我生活得很好,第一次穿上了漂亮的公主裙,第一次可以向媽媽撒嬌要抱抱。媽媽,聽說您要做手術時,我還是忍不住哭了。我想快快長大,像您保護我一樣保護您……”一句句讀下來,王夢雨忍不住流下眼淚。
“一面之緣,一管就是一輩子。”王夢雨說,自己日子過緊點兒沒關系,讓麗麗和糖糖好好上學,把姐倆培養成才,是自己的心願,也是她對孩子父母的承諾。
長成“岩石間的樹”
成蹊,衡水市沁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也是雙雙的“愛心爸爸”。
父母去世后,雙雙有嚴重的抑郁傾向,不願意跟別人交流,甚至有自傷行為。
孩子被不良情緒壓抑太久,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老師,成蹊為雙雙量身定制了心理撫慰方案,帶她去衡水湖坐船,去游樂場玩過山車,努力幫孩子平復情緒,尋找積極的生活方式。
“岩石間的樹,總是成長得特別蒼勁,經歷過苦難是一種磨煉,更是一筆財富。”成蹊常用這句話鼓勵雙雙。一次次開導,雙雙慢慢有了笑臉。
“以前就是覺得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現在好多了”“雙雙這學期參加班裡活動很積極,課上發言也越來越自信”……工作之余,成蹊還經常和雙雙奶奶、班主任打電話了解近況,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的。
成蹊告訴記者,呵護困境孩子成長,沁心社工先后有14名志願者加入“愛心爸媽”隊伍中,他們希望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用積極陽光的心態,走好以后的人生路。
“我們的‘愛心爸媽’心理公益熱線,也設在沁心社工,24小時有志願者接聽。”衡水市婦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沁心社工所有志願者都持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証,公益熱線開通以來,他們已經為360余人次提供情緒疏導、心理咨詢等服務。
沁心社工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共情式傾聽、性格特性畫像、沙盤療愈放鬆、全息繪畫測試、深度心理溝通等方法,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為了讓每名困境兒童都有咨詢師,26名志願者還以“一對五”的形式,成為130名孩子的專屬心理咨詢師,讓他們知道有人陪伴,遇到難題有人解疑釋惑,感受社會的善意和溫暖。
3月16日,成蹊整理著課件,為“愛心爸媽”公開課做准備。
“因成長環境特殊,留守困境孩子容易出現焦慮恐懼、自暴自棄、學習困難等問題。”成蹊介紹,為助力“愛心爸媽”更加科學地做好幫扶關愛,沁心社工與衡水市婦聯共同推出講座、培訓課,幫助“愛心爸媽”了解孩子身心成長規律特點,更好地進行交流。“我們還在每個縣的‘愛心爸媽’交流群裡,安排了一名專業心理咨詢人員,隨時解答大家的問題。”成蹊說。
為留守困境兒童撐起晴空,“愛心爸媽”的出現,讓這些孩子與愛同行、向陽成長的願景,逐漸變為現實。(記者孫青、劉榮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