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承接疏解,雄安新區加力提速

2025年03月05日08:39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承接疏解,雄安新區加力提速

2024年6月26日,無人機拍攝的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本報資料片) 本報記者 耿 輝攝

2024年6月26日,無人機拍攝的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本報資料片)本報記者耿輝攝

制圖/展茂光

制圖/展茂光

牢牢牽住“牛鼻子”,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作用進一步顯現——

首批疏解項目加快建設,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家正式在雄安運行的央企總部,央企設立各類分支機構超過300家,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成立運行。

吸引更多北京非首都功能“安家落戶”,雄安如何加力提速?這成為出席全國兩會的河北省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也一直是全國政協委員、省科技廳一級巡視員張永強關注的焦點。

“你好,我叫‘天工’,很高興認識大家……”2月25日,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一個人形智能機器人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走上舞台,和現場觀眾交流互動。“千企雄安行”2025年開門紅——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會暨合作交流會拉開序幕。

活動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省科技廳、雄安新區管委會聯合指導。會上,10家科技企業簽約入駐雄安中關村,多家中關村企業與雄安集團二級公司就應用場景落地簽署合作協議。

一邊是科技創新企業尋求適合產業發展的新場景,一邊是雄安想要吸引科技含量高、符合新區發展定位的產業項目。在張永強委員看來,“千企雄安行”搭建起一座橋梁,讓創新主體走進雄安、落地雄安,促進創新要素加速聚集。

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雄安中心挂牌運營,支持雄安新建20家創新平台,持續開展“千企雄安行”系列活動……去年,省科技廳加快聚集高端高新產業,不斷增強雄安創新發展能力。張永強委員參與其中,明顯感覺到雄安創新氛圍越來越濃,一大批創業者、奮斗者來到雄安,扎根雄安。

這其中,有很多是奔著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來的。

去年,首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備受矚目。10項大賽吸引全國818家團隊1320項作品參賽,377項作品獲獎。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等數十家科創企業團隊及一批國家級、省級科技和產業項目落地雄安。

厚植創新生態,近日,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大賽啟動。聚焦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的11項專業大賽,將吸引更多國內外領先技術在雄安迭代升級、孵化轉化產業化。

“以場景創新牽引產業創新,為雄安建設融入未來元素。每一個新場景,都有望為雄安打開一扇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張永強委員說,河北省將加快推動《河北省打造和開放創新應用場景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落地落實,充分發揮雄安超大試驗場優勢,加強全域場景資源開放,圍繞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綠色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打造一批引領行業變革、具有顯著示范效應的標杆場景,吸引更多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重大創新成果到雄安驗証落地,推動雄安成為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不止創新之城,雄安也在奮力打造魅力之城、未來之城。從“一片地”到“一張圖”再到“一座城”,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機電安裝分公司水電隊隊長譚雙劍見証了這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的拔節生長。

春寒料峭,雄安工地上卻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70個項目在2月初集中開工后有序建設,一批續建項目加緊推進。

這種“熱火朝天”,是譚雙劍代表再熟悉不過的場景。過去幾年,他帶隊先后參與了雄安站、容西片區、容東片區等的建設,曾經在這片熱土上揮洒過汗水。

“別人看到的是這裡不斷‘長出’的地標建筑,我們卻看到了背后的‘雄安質量’。”譚雙劍代表清楚地記得,雄安站在建設過程中運用了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工程施工精確到每一寸鋼筋的使用﹔容東片區安置房牆體鋼筋機械連接處的外露螺紋絲扣,追求小於1.5絲的精度。

千年大計,細處落筆。在譚雙劍代表看來,“雄安質量”,體現在每一個施工細節中,彰顯於追求“毫米級”精度的工匠精神中。雄安積極探索未來城市發展新路,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經過精心設計,每一條道路都蘊含著智慧思考。

雖然在雄安的建設任務已經完成,但譚雙劍代表偶爾會回去做項目后期維護。他告訴記者,每次到雄安,都會有“小驚喜”:輪廓舒展、韻律起伏的城市天際線一眼就能看到,綠地、公園隨處可見,還有交通不堵車、林蔭停車場、小型足球場……

下好“繡花”功夫,精細治理構筑新時代宜業宜居“人民之城”,譚雙劍代表說,雄安正不斷豐富“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場景,持續增強對疏解單位和人員的吸引力,讓各方來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扑面而來的現代化新氣象。

新氣象,不僅體現在雄安城市發展中,也體現在生態建設上。

在白洋澱荷花大觀園,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設立了河北雄安白洋澱濕地野外科學觀察研究站和白洋澱鳥類監測工作站,把教學搬到了澱邊,把科研搬到了葦田。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萬師強喜歡展示自己的手機相冊。他相冊的主角,不是白洋澱的“綠”,就是白洋澱的鳥。

特別是去年底拍攝的一段“鳥浪”視頻,更是他的得意之作。傍晚時分,隨著陣陣鳴叫聲,萬鳥齊飛,不斷變換著隊形,在空中形成了“鳥浪”的壯觀景象。

鳥類是生態的“風向標”,更是綠水青山的“代言人”。

目前,白洋澱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Ⅲ類,野生鳥類達到295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89種,曾一度被認為在中國絕跡的彩鹮組團現身。“候鳥天堂”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畫卷。

“切實保護好白洋澱這個‘華北之腎’,離不開科技的守護。”萬師強委員說,他們正投入到開發白洋澱濕地碳儲量和碳匯動態監測模型中,並著手建設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和AI物種識別平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鞏固拓展白洋澱環境治理成果,推動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記者賈楠)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