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打造京津游客休閑度假目的地

2024年10月25日,遠村馬術小鎮正在舉辦馬術活動。(資料片)龐趁友攝
“沒想到離北京這麼近的地方,還隱藏著這麼一座寶藏小城!”2月22日,北京市民陳雲菲和家人驅車從市區向南,不到一小時,就來到廊坊市永清縣。
到燕南春酒文化博覽園品味“永清八景宴”、進服裝博物館感受服裝文化的歷史變遷、去白塔寺游覽千年古剎、在林棲谷森林康養度假區盡享萬畝森林的天然氧吧……兩天時間,他們安排得滿滿當當。
近年來,永清文旅持續走紅,縣域內不少景點成為網紅打卡地。2023年,該縣旅游接待突破460萬人次。2024年河北省旅發大會期間,永清更是接待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讓更多人記住了永清、愛上了永清。
這座離北京城區僅60公裡的小城,究竟靠什麼火爆出圈,成為更多游客的新選擇?
“我們把‘打造京津游客休閑度假目的地和鄉村民俗體驗首選地’作為全縣文旅產業的發展定位,堅持全域、全季、全民旅游發展理念,塑造優質旅游品牌,打造重點文旅項目,促進旅游業態的全面綻放。”永清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光明介紹。
每個周末夜晚,林棲谷森林康養度假區都會舉辦篝火派對。“白天欣賞美景,晚上圍在篝火旁,聽著木柴噼啪作響,讓人感到無比寧靜與放鬆。”2月22日晚,陪老人來度假的天津游客楊美華被這裡的景色深深吸引。
永清縣擁有華北平原最大的萬畝人工林地,森林覆蓋率達32%。林棲谷森林康養度假區借助原有的森林、溫泉、永定河故道等,精心打造了林下花海、樹屋別墅、帳篷營地、兒童樂園等配套項目,讓游客在這裡回歸自然、慢享生活。
“我們還以‘一老一小’為核心服務人群,打造了親子家庭度假區以及活力長者康養區。”林棲谷森林康養度假區運營中心總經理楊雲飛介紹,自啟動建設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
立足地方稟賦,永清深入挖掘特色鮮明的旅游資源,以林棲谷森林康養度假區為龍頭,整理打造了68個旅游景區,打造出一系列個性化旅游品牌。
一條古戰道,講述著楊家將抗遼的歷史傳奇﹔一座白塔寺,呈現出“古塔四面斜”的東方奇觀﹔一個全國首家服裝類綜合博物館,展示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特色服裝﹔一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燕南春酒文化博覽園,實現了工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這些景區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持續深耕,把名氣做足,把品牌打響,永清小城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一棵桃樹能“結”出什麼?永清縣后奕鎮石各庄村給出了答案——綠色種桃、直播賣桃、游客摘桃。尤其是每年春季,萬畝桃花肆意綻放,燦若雲錦,引得數萬游客慕名前來賞花踏青。“我們每年舉辦桃花節,從民俗展演到非遺展示,從書畫採風到美食市集,讓游客在欣賞桃花美景的同時,也能深入體驗永清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魅力。”后奕鎮石各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景田說。
近年來,永清突出“微度假”、慢生活、新場景,推動“旅游+”融合發展,文旅產業多點開花。目前,已建成百畝以上休閑農庄12座、特色農業採摘村31個,每年舉辦桃花節、菊花節、採摘節等﹔依托遠村馬術小鎮,舉辦全國性馬術賽事﹔通過“新春到永清、歡樂過大年”“燈火裡的永清”“永定青春麻椒音樂節”等系列活動,全面發展節慶經濟和城市夜經濟。
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百強縣、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核雕之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省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一個個榮譽的背后,都展現著這個小城的獨特魅力。
“我這次來永清旅游,坐的是北京至永清縣公交休閑觀光專線,單程票價才13元。”2月24日,家住北京市劉家窯東裡小區的董女士告訴記者,這條專線的起點就是劉家窯站,來永清越來越方便了。
不斷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優質體驗,永清縣持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酒店等配套設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營造舒心的旅游環境。
另外,永清還推出108公裡旅游環線和14條歷史、自然、人文和現代融合的精品旅游線路,開通了廊坊至永清的旅游公交專線,同時積極提升旅游承載能力。目前,域內有五星級酒店2家、三星級酒店5家,並發展東義和艷陽村舍等一系列特色民宿,日接待能力達3萬人次。
杜絕千篇一律、千地一面,該縣不斷創新求變,以時尚多元的新業態、豐富多樣的新產品、異彩紛呈的新消費場景,讓游客常來常新。
今年春節期間,總建筑面積26.7萬平方米的永清縣停雲谷國際文化藝術小鎮舉辦了年貨節、戲曲演出、花車巡游等精彩紛呈的春節活動,吸引京津及周邊游客8萬余人次。停雲谷國際文化藝術小鎮於去年國慶節開園,是集藝術創作、展覽展示、文化交流、旅游休閑、醫療康養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園區,也是當地著力打造的文旅新地標。
作為文旅產業優化結構、提檔升級的重要支撐,目前,該縣還傾力打造了集大型游樂設施、科技體驗館、野生動物園於一體的遠村不夜城游樂大世界項目以及“遇見青春·廊坊小院”大型民宿集群項目,進一步提升永清在京津冀區域的旅游競爭力。
“我們將繼續挖掘自身特色,將本地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融入旅游產品和服務中,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將一時的流量轉化為長紅的留量。”田光明說。(記者劉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