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一院聯三地 健康同心圓

2025年03月01日08:54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院聯三地 健康同心圓

2月18日,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院長王玉平(右一)在知名專家診區出診。本報記者 李東宇攝

過去,很多河北群眾生了病,總喜歡往京津跑。現在,他們不用再奔波了,得益於京津冀推進醫療協同,“家門口”就能看上京津專家。

成立雄安宣武醫院、和天津開展醫療合作、和河北醫院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積極探索多形式、多層級的醫療協同,讓三地群眾共享優質醫療資源,把健康同心圓越畫越大。

雄安患者“家門口”看上北京專家

2月11日清晨6時30分,春寒料峭,夜色未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曹鋒和30多位同事准時踏上前往雄安宣武醫院的班車。

7時40分許,班車准時抵達,醫務人員陸續下車,奔赴臨床、醫技、護理等各個崗位。

自2023年10月16日雄安宣武醫院開診以來,這樣的雙城生活已成為曹鋒他們的工作常態。

消化中心診室外,來自雄安新區的劉女士帶著父親正在候診。老人因反復腹痛被當地醫院診斷為慢性胃炎,但治療效果一直不佳。聽說北京專家在雄安出診,劉女士連夜預約了曹鋒的號。

仔細查看患者的影像資料,結合病史和檢驗結果,曹鋒建議患者進行增強CT檢查。“您放心,我們這裡有北京的同套技術團隊,可以直接在雄安完成手術治療。”曹鋒的話讓劉女士鬆了口氣。

劉女士的父親只是雄安宣武醫院眾多受益患者中的一個。

過去,雄安及周邊患者一旦遇到疑難雜症,往往需要輾轉前往北京就醫。如今,因為雄安宣武醫院,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變。

為支援雄安宣武醫院建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陸續派出350名工作人員,到雄安宣武醫院出診、查房、手術以及開展醫院管理工作,目前已開診38個臨床醫技科室,把北京優質醫療資源送到了“家門口”。

當天,來自保定市的張先生帶著母親前來復診。因消化道問題,老人曾在當地醫院多次治療,但一直反復。2月初,他帶著母親來到雄安宣武醫院,曹鋒為其制定了手術方案,並親自操刀。“這裡床位相對充足,就診環境好、各項成本低,還能享受到北京的醫療水平。”張先生激動地說,在雄安宣武醫院手術后,老人身體恢復得很好。

截至目前,雄安宣武醫院開展手術2800余台,其中四級手術808台,佔比29%。很多手術都填補了新區空白。醫院累計門診量約23.4萬余人次、體檢接待7800余人次。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出,雄安宣武醫院真切地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福祉和便利,也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雄安宣武醫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外科黨總支書記劉東斌說,依托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國家隊”優勢,雄安宣武醫院正在為當地提供對標首都的優質醫療服務。

京津醫療合作拓寬患者“生命通道”

去年12月5日深夜,天津市兒童醫院馬場院區手術室的燈光“刺破”寒冬,一場“生命競速”正在上演。

因突發罕見的椎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一名13歲男孩陷入昏迷,整個腦室系統內積血。

“快,立即穿刺引流降顱壓!”無影燈下,神經外科醫生張春燕帶領團隊迅速明確病因,精准定位出血點,同時手術穿刺引流腦室內積血,轉入重症管理,保証了孩子生命平穩。

之后,男孩連夜轉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在兒童神經外科中心,順利完成了高難度枕動脈——小腦后下動脈搭橋手術,病情平穩后轉回天津后續治療,如今已進入康復階段。

提及那個驚魂夜,男孩母親董女士眼眶泛紅:“天津醫生穩住了孩子的生命,北京專家妙手回春,孩子回津后又得到精細護理……”

“這個孩子再晚半小時治療可能生命就不保了。”張春燕說,京津醫療合作正不斷拓寬患者的“生命通道”,讓曾經的“不可能”變為現實。

天津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成立於1995年,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傳承,但近年來卻受困於復雜疑難手術能力不足。張春燕說,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在北京專家團隊的幫助下,他們的專業能力正變得越來越強。

張春燕口中提到的北京專家團隊,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兒童神經外科中心主任曾高以及他帶領的北京團隊。

每周二,曾高都會到天津市兒童醫院出診。每次抵津后他的身影穿梭在門診、病房、手術室,常常忙到星斗滿天。

北京專家團隊不僅帶來“手術刀”,更植入了團隊建設、臨床管理、科研等一套“造血系統”——每周一、三、五線上術前討論,讓天津醫務人員熟悉常見小兒神經外科疾病診療流程,不斷強化專業技能。

“您看這個入路對嗎?”某次脊髓拴系手術中,主刀醫生遲疑地停下。曾高扶著年輕醫生的手微微調整,顯示屏上神經纖維如同月光下的銀絲般清晰浮現。

這種“放手不放眼”的帶教,讓天津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實現驚人蛻變——

去年完成脊髓拴系手術百余台,創年手術量之最﹔過去耗時整日的腦瘤手術,如今一個大手術日能完成三台﹔在天津市首次推廣脊髓微創手術,終絲緊張型脊髓拴系手術實現微創化﹔顱底復雜手術、兒童腦血管畸形等原來的“禁區”手術相繼被攻克。

更難得的是,天津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護理團隊也在同步“進化”。“曾教授要求事無巨細,對患兒術后幾天下地、每天出入量是多少、服藥劑量等都有明確要求,教會了我們用‘毫米級’標准護理。”天津市兒童醫院馬場院區神經外科護士長朱婷說。

把北京優質醫療資源“留在”河北

2月19日12時,邯鄲市永年區第一醫院,手術室的門緩緩打開,神經外科醫生李小朋略顯疲憊地走了出來,額頭上布滿細密的汗珠,眼裡卻閃著欣慰的笑意。

手術進行了近4個小時。患者今年60歲,因突發腦梗五天前住進醫院,通過超聲造影檢查,被確診為左側頸動脈重度狹窄。如不及時做支架手術,梗塞面積可能會更大。

手術要把導絲、導管從大腿根部血管進入,最終抵達頸動脈。沿途要穿越的血管,最窄處僅1到2毫米。如果操作不當,輕則損傷血管,嚴重的會造成血管破裂,甚至死亡。

李小朋深知手術難度之大,和科室同事多次溝通研討病情,還請教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的專家老師,最終手術順利實施。

“像這樣的手術,以前我們會直接對患者說做不了,建議去大醫院就診。”李小朋說,現在他已主刀完成了50多例神經介入疑難手術,其中很多是永年區首例。2023年,醫院神經外科還被評為市級臨床重點專科。“現在遇到這樣的疑難病例,我們也可以大膽收治了。”

李小朋的這份底氣,緣自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

優質醫療資源不均衡不充分,一直是就近看病就醫的難題。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成為關鍵探索。

京津冀攜手推進醫療協同,在河北建設了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京津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理念、人才品牌等優勢資源下沉,讓河北患者就近得到“國家隊”水平的醫療服務,同時變“輸血”為“造血”,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2021年6月落戶石家庄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就是其中之一。

為把更多經驗分享給基層醫生,2022年8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牽頭成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神經疾病專科聯盟,包括邯鄲市永年區第一醫院在內的110家縣(市、區)醫院成為首批成員單位。李小朋也因此參與到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同質化人才培養計劃中。

“他們幫助我多維度快速成長。”說起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為期1年的進修經歷,李小朋感觸頗深,在他看來,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得益於北京專家老師“沉浸式”傳幫帶。

從住院醫師做起,到盯手術,再到最后主刀,李小朋近距離向北京專家老師學習,見識了以前從未見過的疑難手術。一次次“腦洞大開”,讓他的臨床診斷和手術操作水平突飛猛進。“專家有時擔任我的手術第一助理,在一旁手把手指導。”李小朋說。

“走出去”學習取經,“帶回來”轉化提升。如今,李小朋已經順利“出師”,但他和專科聯盟的聯系遠沒有結束。

前段時間,李小朋還在聯盟微信群裡線上觀看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聰慧的一堂急診取栓手術直播課。專家老師行雲流水的操作,又一次讓他大開眼界。

“專科聯盟每周都會開展線上線下病例討論、業務學習和手術直播,對一些疑難病例,會指導如何制定手術策略,怎樣操作,對基層醫生有很好的示教作用。”李小朋說。

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專家老師“魚漁兼授”的帶動促進下,有200多位像李小朋這樣的基層醫生進修學習后,成為當地獨當一面的主刀醫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的“種子”作用日益凸顯,優質醫療資源不斷均衡布局、落地生根。

“人才依然是目前醫院發展的重中之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院長王玉平說,今年醫院的重點還是傳幫帶培養當地人才,讓他們迅速積累看疑難重症的經驗,提高做高難度手術的技能,把優質醫療資源真正“留在”河北。(記者孫樂琪、柴嶸、徐楊、賈楠)

(責編:張曉博、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