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文博故事,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

京津冀17位博物館志願者同台展風採
講好文博故事,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
“直線勁挺如利劍,弧線圓潤似弓弦,中山篆氣質絕美,既骨感又飄逸,被人們贊為‘中國最美古文字’。古中山國出土的文物中,鐵足銅鼎、銅方壺、銅圓壺3件青銅器並稱‘中山三器’,器身均刻中山篆,總共1123字,價值巨大……”2月12日下午,河北博物院志願者張若蘭在該院南區報告廳,向大家分享古中山國的歷史和中山篆書法藝術。
這是當天在河北博物院舉辦的京津冀三地博物館志願者同台分享活動現場。活動中,來自京津冀的17位文博志願者相繼登台,用真摯生動的話語講述三地文物背后的故事,追溯三地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志願者們的講解各具特色,現場觀眾沉醉其中。
“敦煌遺書、長信宮燈、防陵銅馬、百工圖壁畫……講解員講解的這些文物,以前很多都沒聽說過,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十分精彩,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這些博物館看看。”石家庄市民李寧介紹,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首都博物館志願者王靜向大家分享的西晉華芳墓銀鈴的故事。
“銀鈴造型精美、構思新奇,可以推斷為墓主人的貼身心愛之物。在球體上部,還有以掐絲工藝制成的八個樂人形象,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講解中,王靜以“穿越千年的文化使者”為題,從西晉華芳墓銀鈴的主人入手,把這件西晉文物講得頭頭是道。王靜介紹,這個小銀鈴在平時講解中,通常會被一筆帶過,但她經過查看相關論文,並與論文作者反復溝通,深入挖掘了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如今,很多人通過她的講解,對這件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令王靜很開心。
在這17位志願者當中,有的年逾花甲,有的還是學生。樂於分享、落落大方是他們給人的一致印象。天津博物館志願者何姿岳是名在讀研究生,在她看來,當好文博志願者講解員,要注重與觀眾互動交流,要具備豐富的文物知識儲備,保持學無止境的心態。她表示,要通過自己專業的講解,把文博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
“我們愛河北,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鄉﹔我們愛天津,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鄉﹔我們都愛北京,因為這裡是祖國的首都。我們也愛著博物館,因為這裡珍藏著民族的靈魂……”為了更好地展現三地博物館志願者的風採,節目安排上巧用心思,京津冀三地志願者在分享活動最后,集體登台朗誦《我是志願者》,闡述京津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表達了大家對文博事業的熱愛。
“本次活動很好地展現了京津冀三地文博志願者的風採,也是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體現。”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劉衛華介紹,作為“2025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動之一,京津冀三地博物館志願者同台分享活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相繼舉辦,三地博物館志願者用獨特的表達方式,集中展示京津冀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和節慶風俗,三地博物館志願者的風採和志願服務精神也深深感染著每一位觀眾。(記者史曉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河北鋼鐵企業卓越級智能工廠數量居全國首位
- 人民網石家庄2月14日電 (朱延生)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數據局綜合司聯合發布2024年卓越級智能工廠名單,全國共有19家鋼鐵企業入選,其中河北首鋼京唐“基於數智引擎的高端綠色精品板材智能工廠”、河鋼唐鋼“新一代冶金流程鋼鐵智能工廠”、河鋼石鋼“綠色短流程特鋼智能工廠”、金鼎重工“優質線材柔性生產智能工廠”、承德建龍特殊鋼“無縫鋼管全息檢測智能工廠”、河北鋼鐵沙河中關鐵礦“採選全流程一體化智慧礦山”等6家智能工廠入選,鋼鐵行業智能工廠入選數量居全國首位。 去年以來,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引進東北大學王國棟院士等行業領軍專家,逐企對接診斷,推進大模型賦能應用,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兩化融合水平為67,高於全省制造業平均水平7.5個百分點,成為全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引領行業。…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