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打造北京醫療資源疏解“微中心”

全力推動醫療衛生機構對接京津
保定打造北京醫療資源疏解“微中心”
近日在保定市醫保局採訪,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字:
2021年到2024年,市域外到保定就醫分別為52.47萬人次、109.38萬人次、232.33萬人次、436.22萬人次,其中京津地區到保定就醫分別為0.8萬人次、8.3萬人次、32.8萬人次、121.51萬人次﹔異地醫保資金流入分別為9.39億元、13.24億元、20.86億元、24.53億元。
四年間,無論域外到保定就醫人次,還是異地醫保資金流入額,均呈現出逐年大幅上升態勢。
一個個逐年躍升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希望和慰藉,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結出的累累碩果。
“放心吧,孩子恢復得不錯。”日前,保定清苑區劉女士帶著兒子陽陽(化名)到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復診。每周定期來這裡出診的北京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外科專家翟鋒的一句話,讓劉女士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一年前,劉女士發現陽陽右側肢體活動不協調,走路跛行,並出現嘔吐、精神差的症狀,她急忙帶孩子到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就醫。經初步診斷,陽陽顱內有腫瘤,急需手術治療,但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翟鋒親自操刀,經過4小時的手術,陽陽顱內腫瘤被成功取出。術后半個月,陽陽右側肢體活動恢復正常,目前正在接受進一步治療。
“在家門口就能看北京的名專家,這是我們的福氣,在以前可不敢想!”劉女士道出了保定大多數患者及家屬的心聲。
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前身是保定市兒童醫院,雖建院60多年,但因醫療水平滯后、專科人才短缺等問題,保定的很多患者還是舍近求遠到外地看病。
2015年,保定市兒童醫院由北京兒童醫院托管,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首家跨省托管的公立醫療機構。9年多,共有400多位北京專家來到保定,開展了6000余台手術,會診疑難病例1萬余例,吸引了全國各地患者來保定享受高水平的優質醫療服務。特別是,北京兒童醫院干細胞移植科整體落戶保定,成為目前我國北方最大的兒童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在這裡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兒來自全國各地。
“‘有病就到保定,不用跑北京’已成為保定及周邊患者的共識。”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院長田劍介紹,2022年,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入選第三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名單,兩院協同發展模式也由最初的托管階段,進入到區域中心合作階段,醫療服務水平也躍升至新水平。2024年,外地患兒來保就醫數量達4.38萬人次,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效應日益彰顯。
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拔節生長讓更多病患獲益,是保定積極承接北京優質醫療資源疏解的典型案例。
保定毗鄰北京,區位優勢明顯。但如何利用好這個優勢,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群眾?
該市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機遇,積極承接非首都醫療衛生功能疏解,全力推動全市醫療衛生機構與京津的合作對接。
特別是2021年以來,該市定位更加清晰,發力更加精准——著眼引進優質醫療資源,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京津冀醫聯體合作、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全力推動全市醫療衛生機構與京津的合作對接。
協同保障,“醫”路暢通。保定市與北京市衛健委、河北省衛健委簽署三方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積極對接北京高水平醫療機構,圍繞癌症診療、檢驗檢測、術后康復等重點領域,建立專科共建、科室合作、專科聯盟、遠程協作、科研合作等多種合作關系。
目前,全市10所市屬和3所省屬醫療機構均與北京市高水平醫院實現合作,累計簽訂合作協議294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982項,派駐保定專家診療患者36萬人次,開展遠程醫療合作4.5萬例,各縣(市、區)醫療服務水平同步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滿意度不斷增強。
“去北京醫院很難搶的專家號,在‘家門口’的醫院就能挂上,省勁兒又省錢!”近日,在高碑店市醫院神經內二科診室外,一位前來復診的患者說,現在連北京的親戚也來這兒看病。
高碑店市醫院院長時振華介紹,2024年,該院就診患者50.3萬人次,同比增長20.8%﹔三四級手術2514例,同比增長36.5%。目前,高碑店市與15家京津冀高水平醫院合作,並利用北京專家出診機會大力開展帶教工作,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
眼下,保定市正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為抓手,全力打造北京醫療資源疏解的“微中心”。
在位於保定市區東三環東側的國際醫療基地內,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和廣安門醫院保定醫院兩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正在加速推進。目前,兩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全部封頂,預計在今年6月投入運營。
“隨著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新院區投用,將會有更多周邊地區患者到保定就醫,全市醫療衛生事業將更加蓬勃發展。”保定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尹剛亮表示。(記者寇國瑩、王靜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