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正定,八大碗中慰鄉愁

2月6日,正定宋記八大碗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宋二圍展示八大碗菜品。本報記者 張曉華攝
在古城正定,逢年過節或款待親朋,八大碗都是必不可少的特色菜。用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的習俗,從古流傳至今。
作為河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正定宋記八大碗,是古城八大碗制作技藝的主要代表。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宋秀海,做了幾十年八大碗,並將其從民間的“席”上,搬到了酒店餐桌上。
“正定八大碗相傳由三國名將趙雲所創。”宋秀海介紹,趙雲在外打了勝仗后,常用大碗蒸菜犒勞將士。后來,這些菜肴的做法傳回家鄉發展成了八大碗,並逐漸成為正定傳統菜肴的代表。
2月6日9時許,正定縣成德南街,宋記八大碗店鋪裡忙碌起來。五六位師傅正在后廚備菜,切豆腐、泡海帶、煮肘子、燉蘿卜……80后小伙兒宋二圍穿梭其中。
宋二圍是宋秀海的兒子,也是宋記八大碗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十來歲開始跟著父親學手藝,如今已能獨當一面。
八大碗其實在全國各地並不少見,原料大多就地取材。宋二圍介紹,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八個菜,葷菜為扣肘、酥肉、扣肉、肉丸子等,素菜為蘿卜、海帶、豆腐、江米丸子等,是典型的河北農家口味。
食材看似日常,制作起來卻並不簡單。
“尤其是葷菜,從選材到燉煮、上色、過油、定碗、蒸制等十幾道工序,沒個一兩天時間上不了桌。”宋二圍從沸騰的大鍋裡撈出一塊五花肉讓記者看成色,隻見肉皮光滑,紋理清晰,肥瘦相間。
宋二圍介紹,選好的肉要涼水下鍋,煮七八成熟,撈出來把雜質擦干淨,再趁熱在肉皮上抹一層面醬上色。“有些人用蜂蜜等上色,但抹醬是最傳統的。”宋二圍說,抹上醬的肉控干后還要過油,然后再被改刀成塊或是片,碼放到碗中上屜蒸制。
“這個環節需要蒸兩次。第一次先不放調料,大火蒸一個來小時,主要是為了出油﹔然后控掉油脂,加上調料,再上屜蒸第二次,這次是為了軟爛入味。”宋二圍介紹,下了屜的蒸碗不能直接上桌,還需要靜置一段時間,使之更加入味。吃之前再進鍋熱一下,這樣一揭鍋蓋,碗中肉皮紅亮,吃到嘴裡鮮香軟糯,沒有一點肥膩感。
比起葷菜制作的繁復,素菜做法雖然相對簡單,卻也滋味十足。平時粗硬的海帶變得柔柔順順,三角形的豆腐塊和粗條狀的白蘿卜浸滿高湯的味道,入口醇香,頗受人們喜愛。
作為新一代傳承人,宋二圍等人在傳統老手藝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工序上不能省略,這是老味道的基礎,但是菜品種類上可以推陳出新,比如增加蒸帶魚等菜式,江米丸子的餡料上更加多元一些,滿足客人們的不同口味。”宋二圍說,店裡還推出了八大碗禮盒,方便人們帶回家中享用。
11時不到,店裡就來了第一桌客人。
“您二位先喝口茶,還得稍等一會兒開餐。”店員熱情地迎上去,招呼客人坐在靠窗的小桌邊。
“沒事兒,知道你們這兒人多,怕來晚了沒座兒。”客人笑瞇瞇地說。
記者上前聊了幾句,原來,趙先生老兩口是正定本地人,從外地退休后回鄉居住,好的就是這口蒸碗。“八大碗費時費力,自己做的總差那麼點火候。”趙先生說,春節假期怕人多排不上號,孩子們從店裡買的現成的,回家一熱就是幾道硬菜,“八大碗象征著團團圓圓,咱正定人過年離不開這道菜”。
11時半左右,客人漸漸多起來。來自保定的大學生高鵬和幾位小伙伴找了個圓桌坐下。“我們這是錯峰出游,趁著寒假還沒結束,來感受一下古城氛圍。來之前專門做了美食攻略,八大碗必須安排上!”高鵬說,特色美食中潛藏著各個地方的歷史和民俗,“有機會帶回去讓家裡人也嘗嘗鮮,我們保定驢火配上正定八大碗,一定別有一番風味”。
“上菜嘍!”宋二圍一聲吆喝,香噴噴的八大碗陸續出鍋,被店員放進托盤,送上餐桌。從本地食客,到外地游人,古城正定的美食文化便在這熱氣蒸騰間,慢慢沁入人們心田。(記者張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