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曾經這片中度鹽鹼地,如同一道無形枷鎖,束縛著當地農業發展。如今,在科技加持、專家支持下,這片土地破“鹼”重生,變成豐收的米糧川,看——

一方旱鹼麥試驗田的十年之變

2024年12月24日14:53 |
小字號

冬至時節,渤海新區黃驊市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1000多畝試驗田裡,青青的旱鹼麥苗和綠油油的油菜苗點綴著廣闊田野,孕育著“希望”的色彩,成為冬天一道亮麗風景。昨天一大早,合作社負責人張志清像往常一樣,來到地裡察看麥苗生長情況。

很難想象,眼前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曾是白花花的中度鹽鹼荒地。

2014年,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李子札村和鄰村4400多畝鹽鹼地,發展鹽鹼地農作物多元化種植。這1000多畝試驗田是其中鹽鹼化程度最高的。

“合作社成立之初,旱鹼麥畝產最多也就100公斤。要是趕上年景不好,連麥種錢都收不回來。”張志清感慨道,現如今,這片土地已破“鹼”重生,旱鹼麥平均畝產達350公斤,科學密植的玉米畝產更是達到715公斤。

鹽鹼地為何能變米糧川?

“是科技的力量!我們身后‘站’著一群專家。”張志清自豪地說,2017年,為解決鹽鹼地治理這一頭等難題,他多次前往滄州市農林科學院請專家“把脈問診”。

“開挖排鹽溝是鹽鹼地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下雨時,雨水經過滲透排到溝渠裡,可以帶走土壤中的一些鹽鹼成分。”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徐玉鵬是被請來的首位專家,他在這裡一干就是7年。這是他開出的第一張“方子”。

合作社“照方抓藥”、說干就干,整合力量平整土地、開挖排鹽溝,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同時,在徐玉鵬的指導下,合作社種植了“捷麥19”“冀麥12”等旱鹼麥良種,為糧食增產打下堅實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這片鹽鹼地不再那麼“桀驁不馴”。2018年開始,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此后,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又在這裡建設了示范區,試驗推廣旱鹼麥“六步法”高產栽培等多項技術,讓“沉睡”的土地逐漸被“喚醒”。

如今,合作社成為省級農業創新驛站,更多專家團隊慕名前來。

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水肥管理崗位專家項目——鹽鹼地綠豆新品種篩選種植基地、中國科學院A類先導專項——鹽鹼地土壤產能提升環渤海示范區、河北省旱鹼麥農業標准化種植示范區……多家國家級、省級科研機構在合作社建設了示范基地。

專家團隊在這裡進行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研發轉化,讓鹽鹼地綜合利用效益大幅提升。

“比如,豆麥輪作項目既能保証旱鹼麥穩定生產,也可有效改良鹽鹼地土質,還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今年,合作社種植了500畝綠豆,每畝收入近千元。”張志清說,綠豆收獲后,合作社種植了油菜。明年5月20日左右油菜採收后可接茬種植高粱,之后再播種旱鹼麥,實現鹽鹼地多樣化種植、多渠道增收。

“專家團隊的支持,讓我們種好鹽鹼地的底氣更足了。相信未來,我們定能在這片鹽鹼地上創造出更多豐收奇跡。”張志清對此信心滿滿。(郭彬、崔明祿、李杰)

來源:滄州市委宣傳部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