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的志願服務,溫暖美好生活
在國際志願者日主題活動期間,河北省各地各部門廣泛開展多項志願服務活動
有愛的志願服務,溫暖美好生活
12月7日,在石家庄火車站為民服務台,河北省愛心公益協會的志願者正在為旅客提供咨詢服務。 本報記者趙澤眾攝
12月9日,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白求恩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幫助腿腳不便患者就醫。張彬楠攝
今年12月5日,是第39個國際志願者日。
因志而行,因願而動,在國際志願者日主題活動期間,河北省各地各部門廣泛開展多項志願服務活動,將文明新風融入千家萬戶,描繪出美麗風景。
近日,記者採訪河北省部分志願者、志願者團隊,了解他們以細致入微的志願行動溫暖著基層社會的點點滴滴。
當青春與志願服務相遇
12月7日7時40分,石家庄火車站志願服務項目當日帶隊隊長王銘坤准時來到火車站東廣場,等待志願者們集合。
給60多名志願者分配好崗位后,王銘坤開始到各個點位繼續開展針對性培訓:“遇到旅客的咨詢,咱們一定要放慢語速,詳細解答問題,還得給他們指清楚候車的地點、出行的路線。”
看著王銘坤熟練地安排當天的服務內容,很難想象,他現在是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一名大二學生。
從大一入學開始,王銘坤就加入了河北省愛心公益協會,志願服務幾乎填滿了他的課余時間,累計志願服務時長已超1100小時,即將成為五星級志願者。
在火車站提供志願服務,志願者不僅是“活地圖”,還要有眼力,能隨時發現問題,主動上前提供幫助。“熟能生巧吧,在志願活動中不斷面對旅客的各種問題,我也逐漸由生疏轉為熟練。”王銘坤說。
忙完培訓,王銘坤走向石家庄火車站的為民服務台,途中不斷有乘客過來咨詢。盡管已到休息時間,他仍耐心地解答問題。“乘客看到我身上的這件紅馬甲,就知道我是志願者,出於信任才向我尋求幫助。”他說,能幫助乘客順利出行,能聽到一聲聲“感謝”就很有成就感。
河北省愛心公益協會創始人、執行會長李昆介紹,協會的石家庄火車站志願服務項目在石家庄火車站東廣場和西廣場都設有志願崗。志願者中有每天都在車站帶隊的70歲老黨員,有雙臂截肢的殘疾人,還有很多大學生。去年1月至今,參加志願服務的志願者1.9萬人次,服務旅客近8000余萬人次。
當青春與志願服務相遇相伴時,就變得更加多彩。志願服務為青年人奉獻愛心、傳遞溫暖搭建了廣闊舞台。
12月7日上午,在河北大學蓮池書院,青年志願者們如期而至,為老人們帶去關懷與溫暖。
每月的第一個周六,河北大學“愛滿夕陽”為老志願服務項目的志願者們都會開展愛老敬老行動。貫穿全年的常態化關愛老年人服務已成為河北大學青年志願者的日常工作之一。
志願者們與河大社區的空巢老人們建立一對一包聯,組建應急小分隊,針對空巢老人、患病老人等不同類別群體開展36項“點單式服務”。
在今年第七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暨第七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公益創業賽上,河北大學“愛滿夕陽”為老志願服務項目榮獲全國銀獎。
河北大學團委老師唐雯介紹,學校團委依托師生兩大群體,推進具備河大特色的志願服務工作全鏈條建設,今年以來,該校共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342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長超13萬小時,近4.5萬人次參與其中。
把志願服務融入日常
“阿姨,您已經診間結算過了,隻需在這邊等著藥房叫您取藥就可以了。”“您好,小姐姐,共享中藥房,請走到前面微創樓1樓。”……走進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門診大廳,就看見一群戴有“白求恩志願服務隊”臂章的志願者活躍在人群中。
她們熟知醫院的空間布局、就醫的各項流程和診療信息,志願服務內容覆蓋門診就醫、檢查、取藥以及送入院等全過程。
12月9日8時,導診的志願者呂超看到門診大廳一位老人面露難色,立刻上前詢問。得知老人因著急出門沒有帶醫保卡,又不知該如何操作,呂超手把手幫助他使用手機上的電子醫保卡完成了挂號繳費。
“已經幫您預約好了。您先在這兒休息一會兒。”呂超把老人安排好,10分鐘后又帶他去看醫生。
在此之前,她和同事們匯總了患者的就診建議,根據不同人群開展志願服務,不僅提供輪椅、紙杯、口罩等物品,還設計了可以記錄患者信息的候診卡片。
同樣把志願服務融入日常的,還有井陘縣北正鄉東南正村“爸媽食堂”的負責人武風文。
12月6日11時,在東南正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老人們揮舞著花球等道具,正在排練節目。
東南正村有60周歲以上的老人272人,其中約四成是留守、獨居和空巢老人。開辦在這裡的“爸媽食堂”已經運營3年了。冬日裡,老人們聚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嘮嘮家常、唱唱歌、晒晒太陽,中午就在“爸媽食堂”一起吃飯。
3年前,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武風文,偶然得知愛德基金會和阿裡巴巴聯手推出關愛農村老年群體的“爸媽食堂”公益項目的消息,便申請在村裡成立了全縣首家“爸媽食堂”。
全村日常有42位老人來“爸媽食堂”就餐,但當時提供服務的人手不夠。武風文四處尋找愛心支持,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進來。
如今,東南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願者隊伍已經壯大起來,“爸媽食堂”的飯菜越來越豐富,一周不重樣。
在志願服務中盡顯擔當
前不久的一堂線上“紅色科學課”,讓來自河北、四川和青海5所大中小學的近200名學生,一起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這堂課的主講老師是河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退休教授王永清,目前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學院支教。還有一位老師是河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薪智,正在青海省倒淌河小學支教。
2022年,河北大學退休教授王永清和妻子孫榮霞響應教育部實施的“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跨越2200公裡,從河北保定到四川涼山支教。去年7月支教期滿后,他們又續簽了一年支教協議,繼續留在涼山。
“隻要身體允許,我們還會在‘銀齡教師’這個崗位上一直干下去。”王永清說。在他看來,山那邊不僅有詩和遠方,還有對教育的熱愛。
志願服務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無私奉獻精神,是一種社會責任擔當。
“尊敬的救命恩人,您好,我是……”12月5日,在石家庄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曲周縣退役軍人宋衛東,收到了受捐者家屬的感謝信。
宋衛東今年34歲,是一名裝修個體戶。他18歲入伍,退役后每年定期獻血。2012年4月,他參加了造血干細胞血樣採集活動,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願者。
今年4月,宋衛東接到縣紅十字會的電話。“工作人員跟我說,我和一位血液病患兒配型成功了,問我願不願意捐獻。”宋衛東說,他當時沒有絲毫猶豫,“捐,一定捐!”
看到受捐者家人寫來的感謝信,宋衛東很驚喜。他說:“信裡說,受捐者還是個孩子。我覺得緣分太奇妙了,希望能給這位素未謀面的小朋友帶去生的希望。”(記者趙澤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