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見人、見物、見生活(人文茶座)

何思琦
2024年12月08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貴州大山中,“用針當筆、用線為墨”的苗繡被發掘出越來越多的“時尚因子”,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泉州小漁村裡,傳承了數百年的蟳埔女“簪花圍”令游客慕名前來,在寓意吉祥如意的鮮花中感受獨特的閩南韻味﹔“黃風嶺,八百裡……”出圈海外的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裡,一段蒼涼的陝北說書推動著游戲情節發展,讓玩家直呼“越聽越上頭”……

  非遺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精神內涵和文化記憶,也在和現代生活的連接中閃耀著時代光彩。

  非遺源自生活實踐,隻有扎根生活沃土才能生生不息。但是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普及,許多非遺項目面臨生存困境,諸如傳承人青黃不接、技藝失傳、傳播范圍有限等問題困擾著傳承人。難道古老的技藝與現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難以相融?答案是否定的。傳統與現代並非截然對立,找到二者之間的連接點,經過巧妙轉化,古老的非遺依然可以煥發光彩。

  如何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鍵要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守護初心,傳承匠心。85歲的江蘇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振興,從事藍印花布技藝已經有60余年。傳承技藝的同時他不斷精益求精,“我們的每一匹布、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標准。”一塊塊色澤鮮艷的藍印花布,是他一輩子的不懈追求﹔“三分刻,七分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淑英創作的河北蔚縣剪紙作品《千裡江山圖》,創造性運用多種點染技法,讓參觀者發出“這簡直是刺繡”的贊嘆﹔侯氏社火臉譜代表性傳承人侯志新、李小蘭夫婦讓非遺走進校園,一堂堂講給小朋友、大學生的非遺公開課,讓年輕一代通過親手繪制,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感受非遺生活……

  在非遺的故事裡,既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傳承人,也有一代代薪火相傳、推陳出新的非遺技藝,更有每一個傳承背后獨屬於中國人的生活。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並非只是為某一種技藝、生活方式留影、留痕,更是為當代和未來留下一個民族的根脈。

  非遺是活態的文化,更需要活態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目前,全國有16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徽州文化、熱貢文化、閩南文化、銅鼓文化……文化生態保護區讓非遺與鄉土生態、地域文化、自然環境、物候人文有機融合,推動著非遺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在鄉村,“非遺+”讓越來越多古村古鎮、傳統村落出圈出彩,1721個縣設立了9100余家非遺工坊,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在互聯網平台,非遺傳播越來越“潮”。不少非遺傳承人的入駐,讓小眾非遺走向大眾,讓堅守更有奔頭。“扎染讓我把天空穿在了身上”“被蜀繡雙面繡驚艷到了”,關於非遺的熱點話題登上熱搜。傳統與現代的連接,讓非遺被頻頻激活。

  非遺本就源於生活,在人們的世代相傳中,在一方水土的浸潤中不斷傳承、生長。讓非遺回歸生活,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傳承下去,讓非遺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涵養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這樣的非遺,定會更美。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8日 05 版)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