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患者等醫生”變“醫生等患者”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智能化平台提速急診救治
從“患者等醫生”變“醫生等患者”
“患者孫先生,41歲。初診胸痛,伴大汗,意識模糊,血壓測不出,救護車還有5分鐘到醫院,請各部門做好准備……”11月19日18時34分,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急診樓急診分診台前,主管護師趙曉燕按下急診搶救一體化平台上的一鍵呼叫按鈕,檢查、檢驗、手術救治等科室醫生同步收到指令。
急診搶救一區醫生宋世彬接到指令,快速走到搶救一區的顯示屏前,實時畫面裡救護車內的情況,患者的病歷、現場診斷、生命體征監測指標等信息一目了然。
宋世彬注意到,在救護車內,患者抽搐發作,雙眼上翻。隨車醫生對患者做了心電圖等基礎檢查、檢驗,判斷患者病情較危重。“氣道管理車、搶救車、除顫儀……”宋世彬命令急診科做好搶救前准備。
同時,分診台護士接收院前信息,進行了預分診,開通了先診療后付費綠色通道﹔心內科、介入治療科、重症醫學科、檢驗科、影像中心等做好各項接診准備……
趙曉燕介紹說,孫先生在3小時前發病,初期症狀只是胸悶、惡心,家人沒有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延誤了就醫時間。上救護車后,隨車醫生迅速完成建檔、救治,並通過信息化平台實時共享救治畫面和信息。同時,通知后方各個協同救治學科做好准備。患者上了救護車就等於“入院”,讓搶救介入時間進一步前置。
18時39分,救護車抵達醫大一院急診樓,昏迷的患者直接被推進搶救一區﹔
18時40分,急救搶救中心醫生對患者快速處理和用藥,缺氧的症狀開始緩解,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
18時45分,護士採血完畢,通過診室內安裝的氣動物流,樣本直接送入檢驗科化驗﹔
18點46分,超聲科醫生推著超聲設備到達患者床邊,進行床旁心臟超聲﹔
在一系列急診救治中,心內科、重症醫學科醫生同時參與會診,做到搶救更及時、更精准。
經過5個多小時的搶救,孫先生脫離生命危險,於當晚轉至重症醫學科繼續治療。這也是孫先生自入院后第一次被移動。
“6個科室共同參與,所有救治都是在一張急救床上完成的,患者及其家屬都不用再跑上跑下。”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游道鋒說,以前急診科診室屬於獨立科室,專業不齊全,核磁、CT等輔助檢查、檢驗設備都是和門診、病房共用,急診患者往往需要被推到不同樓或者不同樓層就診、檢查,距離遠、位置多,很不方便。
8月17日,醫大一院急診搶救一體化平台上線,急救進一步提速。從患者上救護車開始救治,畫面和院內實時傳輸,平台同時呼叫多個科室,被呼叫學科第一時間參與搶救。此前,涉及復雜疾病多學科間的會診,是由急診給各科室打電話一一通知,患者的信息共享也不及時。升級后的急診樓布局重新進行了優化,配備內科、創傷中心、卒中中心等十余個學科急診門診,增設採血、檢驗、影像、超聲等設備,相當於一家小型醫院,應急救治半徑的大幅縮短,節省了患者路上跑動時間。
“急診就醫,之前是患者等醫生,現在是醫生等患者。”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黨委書記趙增仁表示,近年來醫大一院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急診體系重構為代表,全面推進智慧服務建設,為患者提供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流程、個性化、智能化醫療服務,不斷提升患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手記
一切從患者滿意出發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就醫流程的新變化只是該院多項深層次改革的一個縮影。
採訪中,不少患者說,感覺近年來醫大一院變了:高高的院牆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達的就醫道路﹔患者“刷臉”就能支付,就醫更便利了﹔全院床位統一調配,醫生跟著患者跑,護士圍著患者轉﹔還有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設備、層出不窮的新技術……
一系列改革都是著眼於人、落腳於人。近年來,醫大一院堅持精致醫院建設理念,圍繞建設職工最幸福、患者最滿意醫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患者和職工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改核心還是要改善患者體驗。改善患者體驗,不僅僅體現在醫療技術的提高和醫療服務的優化上,更體現在醫患關系的和諧與患者心理的慰藉上。
醫護對醫院有歸屬感、認可感、成就感,人人為醫院的改革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為患者提供更加貼心、周到的服務,讓患者真正享受到醫改帶來的福祉。(記者王亞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