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科普之翼”越來越有力

2024年10月10日08:33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普之翼”越來越有力

“科普之翼”越來越有力

——2024年全國科普日河北系列活動回眸

9月21日,2024年全國科普日河北主場系列活動啟動式現場,公眾體驗各項科普展品,感受科技魅力。

9月21日,2024年全國科普日河北主場系列活動啟動式現場,公眾體驗各項科普展品,感受科技魅力。

13.10%,這是2023年河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較“十二五”末提高7.82個百分點。

數字的上揚,折射出河北省科普能力的提升。

智能駕駛模擬器來到唐山南湖公園、科普大篷車開到校門口……9月15日至25日,2024年全國科普日河北系列活動在全省各地開展,3400余場精彩紛呈的活動,進一步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的距離。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如今,河北省科普工作,正不斷厚植科學土壤、筑牢創新根基。

科普處處有為、大有作為

9月17日,河北省科技館西廣場,一場“科學歡樂匯”活動正在舉辦。

“科學實驗秀”開始了!

省科技館輔導員吳優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走上舞台,隻見她手裡拿著一個桶,往裡面倒入水,再加入液氮,桶裡瞬間冒出白煙,將桶倒立過來,一撒手,水桶迅速沖上了天。

“哇!”台下的孩子們發出驚嘆,小臉上滿是興奮和喜悅。

“液氮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其沸點為-196℃。”吳優說,常壓下,液氮會迅速吸收周圍環境的熱量,產生大量的氮氣,這些氮氣在密閉容器中形成高壓,推動水從容器中噴出,從而產生推力。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膽大的,還拿起吳優的道具,也想嘗試做個“液氮火箭”。

空氣炮、馬德堡半球實驗……一上午的時間,科普輔導員做了多個科學小實驗,讓孩子們興致高昂。

“科學原來這麼有意思”“看完也想當科學家”,孩子們的心聲背后,是一顆顆好奇的種子在生根發芽。

科普不僅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還在助力鄉村振興、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大有作為。

全國科普日期間,邯鄲曲周縣科學技術館(農業科技館)迎來曲周縣前河東小學三年級的420名學生。學生們在老師和科普志願者的帶領下走進科技館,開展研學活動,學習農業知識。

一處院落,幾間平房,曲周科技小院也是個開放的“科技館”。

從2009年至今,科技小院已經堅持15年。大門天天開著,村民有事就進來,有時拿著苗:“老師,你看看這苗兒,是有啥問題?”有時抓隻雞:“專家,這雞不吃食,咋弄嘛?”

問題五花八門,科技小院的學生們不僅口頭解答,還要演示給大叔大媽看,和他們商量著解決問題。

科技小院進駐以來,曲周縣農民知識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小院學生曹國鑫還將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務故事寫成文章,在《自然》雜志發表。

拉著農民朝前奔,前不久,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核桃科技支撐專家毛向紅、張建英赴元氏縣前仙鄉西嶺底村培訓核桃秋季管理技術,幫助農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立安走進平山縣西柏坡鎮西溝村,與農民分享香菇栽培管理技術知識。

搭建科普惠民“連心橋”,衡水市饒陽縣縣醫院10余名專家來到饒陽縣嘉豪福苑小區,一邊義診,一邊普及健康知識﹔河北省健康科學學會走進井陘縣趕科技大集,開展“生命安全 救在身邊”應急科普志願服務,講解動作要領,進行示范操作,公眾積極參與親身體驗應急救護技能操作過程。

截至目前,河北省科技志願服務活動已遍地開花,科技志願服務者注冊人數持續增加,已超5.6萬人。省科技志願服務總隊在各地組織活動14場,服務農戶500余戶。

為更多人打開科學大門

9月21日,在全國科普日河北主場活動上,唐山市第二醫院院前急救科主任崔明武帶來了人體模型、AED等醫療用品,現場教學心肺復蘇。

“我是華北理工大學的客座教授,在學校裡,聽課的是幾十、幾百人﹔在網上,聽眾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借助互聯網,崔明武找到了與年輕人對話、傳播健康知識的好方法。

2019年,崔明武以“小崔老師”的名字,在網絡視頻平台上開通科普賬號。他的講解妙趣橫生、深入淺出,迅速引起年輕人的關注,目前,粉絲量達15萬人。

直面數字化浪潮,新時代科普信息化深入推進,“互聯網+科普”驅動傳播方式創新,讓科學知識走入生活。

傳播渠道更多。省科協開展千萬IP創科普,動員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大學生通過科普中國、學習強國、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參與活動話題,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科普創作和傳播的生動局面。

科普內容更豐富。科技館、博物館、科普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場館打造專題展覽,帶動街道社區鄉村的“螞蟻科普場館”,發布區域科普地圖,打造特色科普路線。

盡管河北省科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一些偏遠地方,科普資源仍是“稀缺品”。如何補齊基層科普短板?

科普日期間,科普大篷車再次發車,跨越山水,將科學知識帶到邊遠小城、工廠社區、鄉野田間。

一輛科普大篷車,就是一座流動的科技館。

“學生在哪裡,我們就把科學教育延伸到哪裡。”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說,通過科普大篷車,能夠讓更多人零距離感受科學魅力。

近日,邯鄲市科技館聯合科普大篷車團隊抵達木井鄉行知小學。車一停穩,工作人員就下車忙碌起來。

校園主干道兩側,團隊成員將40余件科普展品依次排開,很快,一座小型的“移動科技館”搭建完成。

“同學們,科普大篷車來啦!”隨著校長的一聲吆喝,老師們迅速組織各班同學從教室裡出來,聚集在剛搭好的“移動科技館”前。

“異形齒輪”“視錯覺鐘”“魔鏡”“磁阻尼”……科普展教模塊前,孩子們按照提示操作,親身體驗科學的奇妙,再通過閱讀模塊展板上通俗易懂的說明,獲取科學知識。

“戴上眼鏡看電影,就像自己在翱翔,感覺很神奇。”觀看虛擬現實的展品,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衡水,科普大篷車還來到了位於武邑縣的趙橋中學,向同學們講解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方法和回收垃圾的重要性﹔在石家庄,裝載200種世界珍稀的蝴蝶標本的大篷車,為牛城鄉中傾井小學的師生們送上科普大餐……

不僅是在科普日,科普大篷車早已成為河北省貫穿日常的科普服務活動。據統計,2023年,河北省10套流動科技館共巡展20站,32套流動館共接待參觀受眾80萬人次,服務中小學校共計1039所。全省30輛科普大篷車巡展行程13491公裡,開展活動337次,受眾近20萬人次,助力科普服務更均衡、更普惠。

此外,2023年,河北省新命名14個河北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推薦命名中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2個。組建河北省科學家精神宣講團,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進高校、進院所、進企業”活動17場,聽眾近2萬人。科普設施布局進一步延伸、完善,為更多人打開科學大門。

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新格局

全國科普日期間,河北省各級學會、科技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科技場館等各類科普主體,市縣、高校企業等基層科協組織多方聯動、同向發力,積極整合力量、共享資源、開放場地、創新形式,以資源“大薈萃”,推動全民“大科普”。

9月23日,在河北地質大學主教學樓4樓的一間教室裡,30余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和線上石家庄市20多所小學的學生一起探索古昆虫的奧秘。

河北地質大學作為特色地質院校,在普及地球科學、地質資源、生態保護等科學知識方面具有豐富的科普資源。為用好學校特色資源,激發學生們開展科學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該校在科普日前后舉辦了高質量科普進校園、指尖上的科普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動。

不僅是河北地質大學,在河北,越來越多的高校以及中小學,通過開設科學課程,培養學生們科學探索精神和實踐技能,激發他們對科技的濃厚興趣。

河北大學與保定市蓮池區第一實驗中學舉辦科普研學,觀看機器人如何更換工具及完成自動化作業,親身感受智能制造魅力﹔石家庄市長征街小學組織師生來到樂仁堂中醫藥健康科普館,開展以“智慧城市游”為主題的研學活動。

用科普助力“雙減”,近年來,河北省開創京津冀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新模式,打造京津冀創客聯盟河北中心,410所中小學校、近百萬人次參與活動。建立省科技館青少年科學教育中心,推進館校合作。邯鄲市科技館與50多家學校開展了館校合作科普活動。衡水市科協在全市49所學校開設科技社團課程。

科普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社會資源的科普潛能也在不斷激發。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性電池”“這是最早的鉛酸蓄電池”……前不久,承德市雙灤區科協組織師生走進承德新新釩鈦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釩電池展示館,同學們聆聽電池的特點及在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領域的前景,不時發出陣陣驚嘆。

承德新新釩鈦儲能科技有限公司釩電池展示館是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作為公益科普項目,長期免費開放,已成為科普研學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近年來,河北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投入科普事業,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完善。

保定市唐縣氣象科普基地的科普講解員帶領孩子們參觀風向風速塔、溫濕百葉箱、翻斗雨量傳感器等氣象儀器,通過實地參觀和講解,讓更多人走近氣象、了解氣象、關注氣象﹔石家庄市植物園開展2024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創筑夢”聯合行動,通過科普講座、實驗探究和游戲互動,介紹二氧化碳的產生及性質,呼吁大家綠色出行、節約能源……

“全國科普日河北系列活動是面向公眾開展科普宣傳的重要平台,以科普日為代表的科普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正在加速形成。”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省科協將繼續秉承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初心使命,以高質量科普厚植科技創新沃土,以科技創新引領河北省高質量發展。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