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牛:我把“論文”寫在果園裡
邢台市內丘縣崗底村第一個獲得職稱的農民
楊雙牛:我把“論文”寫在果園裡
“咱那幾個可以評中級職稱的,記得提醒他們提前准備。”8月29日一大早,邢台市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來到村委會,囑咐村“兩委”干部為明年要參加職稱評定的村民核對材料。
“這事兒記著呢,現在拿証可是咱們村的頭等大事。”
村干部口中的“証”,是果樹種植專業技術職稱証書。很難想象,這個僅有721人的小山村,竟有169位村民評上了職稱。
一個農民評職稱,聽起來很新鮮。這得從2010年說起。那年,邢台農業學校來崗底村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對18至59歲的農民集中進行果樹工技能培訓,通過評審的人可以拿到原農業部頒發的職業(果樹工)技能証書。
當時,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已經在崗底村扎根了十幾年,手把手教果農技術,還根據當地實際制定了崗底蘋果128道標准化生產工序,種出來的蘋果又大又紅,單個最高能賣100元。不愁吃穿的村民們都瞪大了眼:“種蘋果咱都是好手,拿這個‘綠本本’有啥用?”
“怎麼証明你會種蘋果?這証書就是國家對咱農民技術的認可,拿了証能出去教別人種蘋果,還能掙更多的錢。”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楊雙牛挨家挨戶地勸說,還帶頭坐到了教室裡,跟著老師正兒八經地學起來。沒過多久,他就拿到了村裡第一個職業(果樹工)技能証書。
看著証書上鮮紅的印章,村民們也坐不住了,爭相涌入課堂。一時間,夫妻同桌、父子同桌、兄弟同桌學習成了村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無証難上崗,持証好下田”,逐漸成了崗底人共識。2012年,崗底村上了《人民日報》,被稱為“全國農民‘持証下田’第一村”。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外村的種植戶來“取經”,請崗底村的“果樹專家”去做技術指導。楊雙牛便招呼著村裡有職稱的鄉親,一起外出靠“証”掙錢。“職稱証書就是出去打工的‘金名片’。對方一看咱是有職稱的,都高看一眼。推廣新技術時,他們也更信服。”楊雙牛說,有了職稱証,果農每天的勞務費高出了將近100元。盡管勞務費高,但每到果樹管理節點,持証果農仍然非常搶手。靠著這張証,全村果農每年的技術服務收入就有150多萬元。
不僅學技術,還研究新技術。如今,崗底人真正實現了“把論文寫在果園裡”。(記者彭文君、黃雨晗)
數字鏈接
今年以來河北省共培育高素質農民12477人
不受學歷、專業限制,還有現金獎勵、政策扶持,河北省開展的農民職稱評定,提高了廣大農民學習和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鄉村全面振興壯大人才隊伍。
自2022年農業農村部正式啟動“頭雁”項目以來,河北省已培育了20個專題班次1700名“頭雁”。2024年河北省將培育1000名“頭雁”,進一步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在現代農業人才振興方面,河北省加強農業科研領軍人才、創新團隊、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共組建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43個。今年以來全省共培育高素質農民12477人。(縱覽新聞記者高小茹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