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沽源打造“中國藜麥第一縣”底氣何來

2024年09月24日08:39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沽源打造“中國藜麥第一縣”底氣何來

8月30日,在沽源縣二道渠鄉大梁底村藜麥聯合育種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藜麥行業專家、企業家進行實地觀摩。本報通訊員 趙晨陽攝

8月30日,在沽源縣二道渠鄉大梁底村藜麥聯合育種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藜麥行業專家、企業家進行實地觀摩。本報通訊員 趙晨陽攝

8月29日至30日,第三屆中國藜麥企業家高峰論壇在張家口市沽源縣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余位藜麥行業大咖,分享交流行業先進理念,實地觀摩沽源藜麥產業發展。

目前,沽源全縣藜麥種植面積突破8萬畝,約佔全國總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年產值億元以上,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藜麥種植基地。如今,沽源正在全力打造“中國藜麥第一縣”。這個壩上小縣底氣何來?

“首先,我們有良好的藜麥生長環境和優良的品種。”沽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志勇說。

藜麥原產地為南美洲,因營養豐富被譽為“超級谷物”。地處張家口壩上的沽源縣,平均海拔超1500米,並有日照時間長、富硒土地面積大等自然優勢,適宜藜麥生長。2012年,沽源引進藜麥並試種成功。藜麥耐寒、耐旱、耐鹽鹼、耐貧瘠的特點,與沽源的生長條件高度契合。

“旱地種藜麥,一畝地產500多斤。按照目前一斤4元左右計算,刨去成本,一畝地純收入900元至1000元,是當地種莜麥、亞麻收益的4倍。”閃電河鄉石頭坑村村民張慶軍是第一批種植藜麥的農民,他種植的藜麥從最初的1畝,發展到了現在的400多畝。

要想增產增效,培育優質品種是關鍵。沽源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單位合作,開展藜麥良種繁育,推進以種適地。

“沽源風大、無霜期短。我們在改良品種過程中,注重對藜麥植株的抗倒伏、抗折斷、矮稈早熟等性狀的篩選。”河北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悅有說,“我們成功培育出6個藜麥新品種並通過認定,其中‘壩藜1號’‘壩藜2號’成為壩上地區藜麥主栽品種,為當地藜麥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今年,我們繼續推進藜麥新品種培育工作,2個黑藜麥新品種在綜合抗性和增產等方面已經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沽源建成藜麥良種培育實驗站3個,打造藜麥育種基地360畝,選育出適宜壩上地區種植的藜麥優質品種30多個。

在張志勇看來,沽源的底氣,還來自圍繞藜麥產業打造的一條完整產業鏈。

白土窯鄉四道營村藜麥規模化種植基地裡,1000余畝藜麥植株健壯,籽粒飽滿,豐收在望。“這片地是鹽鹼地。我們通過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覆蓋地膜等改良措施,讓篩選出的藜麥良種發揮出最大潛力。”該種植基地技術負責人郭明介紹,種植基地帶動了很多種植戶、合作社科學種植,大大提高藜麥良種良法的覆蓋率。

沽源不斷推動藜麥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在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車間內,全自動的藜麥米生產線快速運轉。經過清理、去石、脫殼、精選等一系列工序后,一袋袋谷麥郎品牌藜麥米快速下線,將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該公司還開發了藜麥花膠、藜麥膳食粥、三色藜麥脆等特色食品。

補強藜麥產業鏈,沽源高標准規劃了佔地200畝的藜麥產業園,可承載10家以上藜麥加工企業入駐,目前已引入藜麥食品精深加工、藜麥精釀啤酒等項目。

今年,沽源縣印發《關於推進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通過擴規模、提品質、延鏈條、樹品牌等措施,更好培育壯大藜麥產業。

8月26日,農產品供應鏈與追溯產業協同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正式發布《農產品供應鏈與追溯產業高質量發展沽源宣言》,宣布沽源藜麥產業區域公用品牌為示范試點,全面開展供應鏈示范建設。

目前,沽源已基本形成了集品種選育、示范繁種、機械化規模種植、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線上線下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為進一步加快藜麥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記者郭曉通)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