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井陘窯:博採眾家成大器

2024年09月21日08:59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井陘窯:博採眾家成大器

  9月15日,恰逢中秋節假期,井陘縣南橫口村的陶瓷水鎮比往日更熱鬧。

  小鎮目之所及,都是陶瓷元素。井陘窯博物館、陶瓷體驗坊、別具一格的“黃金匣缽牆”……甚至不少村民家菜園的圍欄、花壇都利用制陶匣缽改造而成。

  陶瓷水鎮,是井陘縣依托井陘窯南橫口遺址、南橫口古村落開發的文化旅游小鎮。這裡也成為展現井陘窯文化魅力的一扇窗。

  井陘窯,河北四大名窯之一。但歷史上記載很少,直到1989年發現井陘窯遺址,這一窯口才走入大眾視野。

  井陘窯創燒於隋代,以燒制白瓷為主,盛燒於晚唐五代和金代,此后經元、明、清、民國,到近代還在續燒,至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2013年,“井陘窯燒制技藝”入選第五批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井陘窯是一個在交流中誕生,在融合中發展的古窯口。

  地理區位上,井陘窯距邢窯、定窯都不過百十公裡,南承邢窯,北繼定窯,同時受到鶴壁集、當陽峪、磁州、耀州甚至鈞窯等窯口的影響,彼此交流互鑒。特別是井陘窯與邢窯、定窯之間,往來交流曾一度非常密切。

  博採眾長,以成特色。在井陘窯最早的發現者、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繁峰看來,井陘瓷的美與其他瓷品並不一樣,它繁麗中帶著一種輕盈,華美中不乏雅致委婉。

  孟繁峰編著的《初論井陘窯》一書,封面上是一張唐代白釉雙魚瓶照片,在他看來,“這是最能代表井陘窯工藝水平的一件”。

  白釉雙魚瓶出土於井陘縣天長鎮虞侯張義才墓,雙魚瓶通體瓷質潔白,兩條鯉魚在魚口部位合並為一處,兩條魚尾化為魚瓶的底座,瓶身布滿魚鱗紋,兩側有穿孔可以系繩提攜。

  邢窯也有一件類似的晚唐五代時期的白釉雙魚背壺。孟繁峰認為,井陘窯的白釉雙魚瓶從技法和藝術水平看,與其相比毫不遜色,而且還有井陘窯特有的生活氣息。

  井陘窯與定窯的相似之處更多,在井陘窯遺址被發現前,曾長期被認作“土定窯”。

  “井陘窯發展過程以及燒造技術、裝飾工藝、紋飾類別、器型品種等特征,都與定窯很相近。井陘窯巔峰時期燒造的部分精細白瓷,質量可與定窯比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黃信說。

  可以說,在白瓷領域,井陘窯曾是矗立在邢窯和定窯兩座陶瓷高峰近旁的第三座高峰。

  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兼容並蓄的井陘瓷,既有民間工匠自然純朴的作風,又有高官貴族繁麗華美的風尚,也有文人賢士洒脫的神韻,同時還滲透著商人和市民欣賞的市井氣息。

  金代,是井陘窯第二個燒造高峰。產自這一時期的瓷器樣式達數十種,其中很多是兼有實用和審美功能的生活器具。如杯、盞、盔、碟、盂、瓶、尊、罐、壺、盒、硯、燈、爐、缸、香薰、扑滿燈,還有各類小瓷塑、圍棋子、象棋子等小玩意兒。

  兼容並蓄的井陘瓷,並不是對現成器物的簡單模仿,而是被獨具匠心的制瓷手藝人賦予了豐富的燕趙文化內涵。

  在乳白釉色的基礎上追求變化,井陘窯獨辟蹊徑,增添裝飾圖案和色彩,創造出一項“獨門技法”——“戳印填彩”。

  白釉為底,戳印圖案,填以褐彩。在金代,井陘窯這一“戳印填彩”技法大行其道,主打產品是布滿了人物、動物、花卉等紋飾的瓷枕。

  從井陘窯遺址出土的種類多樣的戳模,可以想象井陘窯瓷枕上紋飾的繁復多樣。有朵花、折枝花、纏枝花等花卉印模,也有蝴蝶、臥鹿、奔牛等動物印模,還有樂人擊鼓、樂人擊鈸等人物印模。印模紋飾線條流暢,運筆傳神,刻畫生動,在瓷枕表面和諧勻稱排布、組合,極具視覺沖擊力。

  不隻限於在白釉瓷器上戳印圖案,井陘窯工匠對色彩的應用也非常靈活。“金代雖以燒制白瓷為主,也兼燒黑釉、醬釉、綠釉、黃釉、孔雀藍釉等釉色瓷,以及大量雙色釉,如黑白色釉、黑青色釉。”孟繁峰說。

  作為白瓷一支的井陘窯,通過裝飾技法上的大膽創造,不僅彌補了瓷土的劣勢,還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沉澱出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記者李冬雲)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