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沒有高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024年09月10日08:56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沒有高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編者按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

  近日,河北省253項(人/組織)摘得2023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獎,一些產業領域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新力量,展現出河北以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創新增強發展動力,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北的澎湃動能。

  本報今起推出“一線追‘新’記”系列報道,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獲獎獎項,以及各地加快培育以創新為顯著特點的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子和新舉措,以鮮活的一線故事,探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感受創新驅動下的蓬勃活力和強勁脈動。

  閱讀提示

  9月2日,全省科技大會、河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河鋼集團石鋼公司的“高端特鋼綠色轉型短流程制造技術創新與工程示范”項目,榮獲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在有些專業且拗口的名稱中,最吸睛的是“短流程”這個關鍵詞。

  什麼是短流程?通俗地講,就是沒有煉鐵這道工序,生產流程變短了。

  這意味著,這個鋼廠沒有煉鐵的高爐。

  石鋼新區總投資102億元,大手筆建設的鋼廠為什麼不建高爐?沒有高爐煉鐵怎麼煉出鋼?短流程煉出的鋼與普通的鋼有什麼不同?

  在石鋼獲獎之際,記者前往位於石家庄井陘礦區的石鋼新區一探究竟。

  消失的煙囪和鐵礦石

  你印象中的鋼廠什麼樣?煙囪林立,鐵水奔流,傻大黑粗?

  但是,在河鋼集團石鋼公司,你卻看不到一根煙囪、一塊鐵礦石。

  那些高大的煙囪,其實是煉鐵的高爐,是鋼廠的標配。

  石鋼沒有高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9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石鋼電爐車間,兩台電爐發出低沉的轟鳴,隻見不同尺寸形狀的廢鋼被它們“吃”進去,經過高溫熔化成火紅的鋼水,順著出鋼口流入鋼包中,再送往精煉車間。

  “這就是我們此次獲獎的技術——短流程電爐煉鋼。”獲獎項目完成人之一、石鋼副總經理董大西介紹,與傳統鋼廠不同,石鋼沒有高爐煉鐵環節,煉鋼直接從“吃”進廢鋼開始。

  在鋼鐵行業,冶煉工藝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高爐為標志的長流程煉鋼,另一種就是短流程電爐煉鋼。

  2020年10月,石鋼利用搬遷改造的契機,在新區建設時,植入鋼鐵工業最前沿的工藝理念,建成國內首家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特鋼企業。

  “不建高爐,短流程煉鋼,則省去了焦化、燒結、煉鐵等工序,這些都是污染、能耗和碳排放相對較高的環節。”董大西說。

  消失的不僅是高爐煙囪。

  來到石鋼採購中心,一台顯示器上的畫面正在不斷切換,邢台鋼屑壓餅基地、滄州廢鋼回收基地……這是石鋼與40多家廢鋼供應商的合作基地,經過初加工后,每天會有六七千噸廢鋼被運送到廠區。

  “長流程改短流程后,我們的採購物料發生了根本改變。”採購中心主任王彩永說,鐵礦石、焦煤、焦炭、球團,這些曾經鋼鐵生產所必需的原材料,已經從採購清單中消失,可循環使用的各類廢鋼成為“新寵”。

  “長改短”,改出了什麼?

  9月3日10時,在石鋼智慧運行數字平台,記者看到“噸鋼污染物排放量”一欄下的這些數據:煉鋼,清潔生產1級標准顆粒物0.09千克/噸,實際0.055千克/噸﹔軋鋼,清潔生產1級標准顆粒物0.019千克/噸,實際0.01千克/噸……

  “污染物全部近零或零排放。”董大西說,短流程,不僅減少了煤炭、鐵精粉等大宗物料運輸,實現零煤、零焦清潔生產,而且動力能源採用電和天然氣,均為綠色清潔能源。

  相比老廠區,石鋼新區噸鋼綜合能耗降低62%,同口徑碳排放降低75%,節能減排效果顯而易見。

  短流程的優點不止如此。

  “長流程煉鋼,工序一環連著一環。即便市場有波動,需要調整產量,也不能輕易停掉高爐,否則重新啟動成本太高。短流程就避免了這些問題,生產組織更加靈活緊湊高效。”董大西表示。

  優點這麼多,為什麼在國內率先“長改短”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石鋼?

  關鍵是短流程煉鋼,成本比較高。據估算,短流程噸鋼成本比長流程高400元至500元。

  怎麼辦?隻能降本增效。

  走進石鋼煉鋼廠,世界先進、國內首批投用的雙豎井廢鋼預熱直流電弧爐十分醒目,成為企業的“硬核”裝備。

  “它採用獨特的廢料預熱方法,可利用生產余熱,將廢鋼溫度預熱到600℃以上,從而縮短廢鋼熔化時間,提升冶煉效率並降低電耗。”煉鋼廠技術室主任趙曉磊介紹。

  同時,它還擁有電極智能調節系統、氧碳噴吹技術、鋼包自動加蓋技術等多項先進節能技術。譬如,傳統電爐每次加料都需要揭開爐蓋,既損失能量也外溢煙塵。新電爐可以不揭蓋連續作業,噸鋼電耗、冶煉周期等指標行業領先。

  這個“硬核”裝備雖然由德國制造,但石鋼的技術人員將它不斷迭代更新。

  “投產初期,電爐廢鋼預熱系統經常發生故障。”趙曉磊說,最常見的就是,廢鋼在熔化過程中會與設備粘連,從而導致設備停運。經過技術人員不斷改進調整工藝,預熱比例由投產初期的不足50%提高到99%,較傳統電爐噸鋼降低電耗30%以上。

  看不到工人的產線

  “首條機器人集群的特鋼棒材精整示范線”,在石鋼獲獎項目評價中,這一條引人矚目。

  機器人集群作業,會是怎樣的震撼畫面?

  在石鋼中棒線精整車間,記者看到,產線上沒有一個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拆捆機器人、上料機器人、樣棒取放機器人、貼標機器人等,38台不同類型的智能機器人協同作業,對軋制后的棒材拆捆、修磨、打捆、貼標、入庫,各環節生產一氣呵成。

  “38台機器人集中上線,突破了我國11種機器人16項技術,實現了精整機器人集群化作業。”獲獎項目另一完成人、石鋼黨委副書記彭紹峰介紹,這個車間是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42個示范場景之一。

  有了機器人幫手,原來最苦最累的探傷工,工作發生了質的變化。車間主任於佳星說,過去,探傷工需要手動拆解成捆的棒材,手持探傷儀檢驗鋼材表面質量。如今,隻需要在主控室盯著電腦屏幕,按動鼠標,就能操控作業。

  而在連鑄工段,輥道班長馮旭通過電腦設置好爐號、編號等信息后,噴號機器人就開始作業。它的速度極快,不到2秒就完成一次噴號作業。

  機器人有條不紊的工作畫面,將馮旭的記憶拉回過去。在以前,鑄坯噴號全部由人工完成,剛剛下線的鑄坯周圍溫度極高,工人們卻要身著厚厚的阻燃服作業,費時費力不說,有時還會因為涂料涂抹不均勻,導致鑄坯編號模糊不清。

  “機器人上崗前,整個精整產線都是人工作業,每個班需要18個人。現在,每個班減到3個人,產能卻提升20.4%,產品表面質量實現‘零缺陷’。”於佳星說。

  機器人充分施展十八般武藝,不僅將工人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也改善了作業環境。在工人眼中,凡危險、重復、繁重的工作,都交給機器人來干,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工干預,產線變得更高效更安全。

  機器人集群作業的背后,是數智賦能,這也讓“一鍵煉鋼”變為現實。

  9月3日14時25分,石鋼煉鋼廠電爐作業平台上,電爐爐內的鋼水發出耀眼的光芒,這裡的出鋼作業正在進行。電爐主控室內,煉鋼工段段長馬志坤緊盯著面前的顯示大屏,他用手指輕輕按動出鋼按鍵,電爐爐體開始緩緩傾動。

  “5.5°、8°、10°……”隨著電爐傾動角度的變化,鋼包內的鋼水重量不斷增加。

  “以前是爐前現場手動搖爐,對個人技術是一個考驗,操作不到位還會造成生產事故。如今自動搖爐系統全面投用,一個按鍵即可完成搖爐作業。”馬志坤說。

  在石鋼化學分析中心,隻見一台機器人便完成了取樣、分配、自動檢驗等全過程操作,解決了成分檢驗慢、人工調整差異大等痛點,鋼坯化學成分取樣分析從過去十幾分鐘縮短為2分40秒。

  與一線工人關注鋼材生產不同,石鋼信息物流中心主任紀樹梅留意的則是“數據”。

  從接到客戶訂單的那一刻起,石鋼最強大腦“智能制造系統”就開始快速反應,詢單審批、質量設計、計劃排程……從原料組織到產品交付,完成“一站式”處理。

  “在石鋼,鋼鐵是數據煉成的。全廠現有5萬多個數據採集點,每百人約有23.9台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紀樹梅說,數據全收集,網絡全覆蓋,生產系統各工序之間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數據與算法驅動下的智能制造。

  智能煉鋼、智能分揀、智能立體庫、智能一體化排產、廢鋼自動驗質……80多項國內外領先的智能制造技術,為企業注入智慧“基因”。

  更聰明的機器和更智慧的網絡,讓生產更高效、產品更優質。目前,石鋼生產訂單計劃自動排產率達100%,訂單交付期應答准確度控制在3天之內。今年上半年,石鋼高創效產品同比提升18%。

  綠鋼打開的世界“頂級圈”

  “你們的產品有什麼不同?”

  “我們採用短流程,煉出來的是綠鋼。”

  8月26日,石鋼迎來國際知名軸承制造企業代表。行業最綠色環保的短流程工藝,讓客戶印象深刻。

  “該企業門檻很高,一旦通過審核,高端產品訂單相對穩定,是我們重點開發的客戶。”石鋼銷售中心主任賈軍杰表示,客戶對企業綠色低碳短流程的認可,更加堅定了團隊打造綠鋼品牌的決心。

  當前,鋼鐵行業市場波動很大,但石鋼產品的市場份額卻越來越高,銷售人員與客戶談合作,底氣也越來越足。

  這是因為,國際市場越來越注重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的碳排放,不少企業已明確提出採購零碳鋼或低碳排放鋼,而綠色低碳,正是石鋼邁向世界“頂級圈”的新優勢。

  就在8月份,石鋼供奔馳直徑100mm高端汽車用鋼成功下線。這樣“突破性”的國際高端客戶,石鋼今年已談成多家。

  賈軍杰從新訂單裡看到的,是石鋼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在國外高端市場,更加綠色低碳的短流程電爐鋼,比傳統鋼材產品更受歡迎。”賈軍杰說,他們看中的,就是石鋼最先進的短流程冶煉工藝,以及最終高端產品給客戶帶來的降碳能力。

  不僅僅是冶煉工藝,石鋼將綠色理念貫穿到整個生產過程中,以低碳足跡打造高端材料。在產品開發階段,研發人員就開始考慮相關的環保問題。此后,在成分設計、原材料獲取、生產、銷售等整個生命周期,都大力推行綠色制造。

  8月26日,石鋼一款高端汽車用鋼產品——非調質鋼訂單交付客戶,該產品將用於寶馬汽車核心零部件制造。

  “非調質鋼是一種高端的綠色鋼材,最大的亮點是省去了高能耗、高成本的熱處理工序。相對傳統的調質鋼,每噸可以降低電耗1000度左右。”彭紹峰說,企業每年生產非調質鋼產品近20萬噸,並獲得該領域的國家發明專利5項。

  對於綠色的詮釋不止一種。

  石鋼研發的高強度低溫韌性彈簧鋼,減輕工程機械漲緊彈簧重量,實現挖掘機用彈簧的輕量化,達到了節能降耗的目的﹔開發大規格以軋代鍛新產品,為客戶省去鍛造工序,減少能源消耗和金屬材料損耗……

  石鋼新區投產以來,開發高端綠鋼80多個,高端產品銷量同比提升18%,綠鋼品牌的獨特價值日益凸顯。

  競逐低碳新賽道,拓展高端朋友圈。如今,石鋼已與世界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中的31家牽手,產品進入世界500強中的38家裝備制造企業。(記者姜艷、魏雨)

  記者觀察

  轉型,唯有走在變化之前

  “多虧我們改得早了一步,把握了先機,贏得了主動。”在河鋼集團石鋼公司採訪,管理層、科研團隊不時有人這樣表示。

  石鋼是一家有60多年歷史的老鋼廠。2018年底退城搬遷時,堅決拋掉原來以鐵礦石為原料的長流程煉鋼,改為以廢鋼為原料的短流程電爐煉鋼。2020年石鋼新區建成,成為國內鋼鐵長流程轉短流程的典范。

  就在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文,將“提升短流程電爐煉鋼比重”作為推動鋼鐵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提出“到2025年底,電爐鋼產量佔粗鋼總產量比例力爭提升至15%”。

  這意味著,短流程煉鋼,將成為未來鋼鐵行業轉型的方向。而搶先一步“長改短”的石鋼,無疑在下半場的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

  能夠在極為內卷的鋼鐵行業贏得主動和先機,關鍵在於石鋼謀劃搬遷時,沒有簡單一搬了之,而是植入最前沿的工藝理念,超前謀劃,提前布局。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對於企業和行業來說,不能被動地接受變化,而應該主動地去適應和引領變化,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否則,再大的企業,再好的產品,一旦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結果隻有一個:淘汰出局。

  其實,石鋼的創新謀變一直在路上。20多年前,在鋼鐵市場十分紅火時,企業就跳出普通建筑用鋼,轉型汽車用鋼等特鋼領域,力爭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如今,鋼鐵市場低迷,石鋼卻成為對話世界500強的高端鋼材制造商。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沒有人能夠左右變化,唯有走在變化之前。”既然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那麼,面對挑戰,把握新趨勢,積極創新,及時調整,才能在產業鏈上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在河北省,敢於“走在變化之前”的,不止石鋼。

  作為共和國醫藥長子,以抗生素為主業的華藥,如今瞄准生物醫藥新賽道,積極研發了一系列自主創新生物藥。

  在百年開灤,不僅延長煤化工產業鏈,還發力高端聚甲醛新材料領域,讓煤炭“從黑變白”,產品價值提升近30倍。

  事實証明,在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的時代,大者並非恆大,強者也非恆強,欲求突破困境,保持長盛不衰,唯有求新求變,不斷超越自我。

  走在變化之前的前提在於預見,企業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夠預見未來的變化趨勢,從而做好准備,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而創新是走在變化之前的關鍵,要敢於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勇於嘗試新的方法和領域,以期在變化中找到新的生機和活力。

  拿著舊地圖,永遠找不到新大陸。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隻有捕捉變化,適應變化,以變應變,努力跑在變化之前,才能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記者姜艷)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