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以初心筑夢 以使命育才

2024年09月09日08:46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初心筑夢 以使命育才

以初心筑夢 以使命育才

——寫在第40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

9月8日,慶祝第40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在京舉行,河北省一批優秀教師獲得表彰。此時,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這個光榮的群體。

他們中,有的在三尺講台上砥礪青春,用愛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有的深入探索教育教學規律,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人生”﹔有的堅持產教融合,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們以初心筑夢,以使命育才,詮釋著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豐富內涵。

銘記初心,做步堅行遠的燃燈者

石井鄉中學、三工地鎮中心小學、尚義縣第三中學……從1991年師范畢業參加工作,邊志軍一直在農村中小學任教。

邊志軍來自農村,他深知有些農村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行為習慣差,自卑而敏感。面對這些,他認定一條:付出必有收獲。

為創造多跟學生在一起的機會,他主動要求多擔課。課間,他跟學生一起踢毽子、丟沙包﹔晚上,他按照自己制定的補課表,耐心幫他們查漏補缺。

邊志軍把每一個孩子放在眼裡。小姚比較調皮,因為違紀被學校處分。邊志軍知道后,變成了小姚的“大跟班”——每天早上,邊志軍都要和小姚見一面,或用手輕輕拍一下他肩膀,或給他一個微笑,或者一句“昨天表現很好”的鼓勵。慢慢地,小姚的學習在進步,和同學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這些年,邊志軍有多次調到縣城任教的機會,但他都拒絕了。他說:“從雙手扶在講桌的那一刻起,我的命運就跟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緊緊拴在了一起。”

無論壩上還是深山,隻要有三尺講台,他們便為之堅守﹔隻要有一雙求知的眼睛,他們就傾心付出。

1979年出生的肖偉偉,就是一名照亮山裡娃求學之路的鄉村教師。

2001年,肖偉偉來到武安市徘徊鎮澤布峧村任教。村子三面環山、條件艱苦,村裡的孩子大都到城裡或鎮上讀書,留下來的學生很少。

肖偉偉不但要教好自己擅長的語文課,還要上好數學、英語、體育、藝術等課程。他想讓留在這兒的學生能全面發展。

為了英語發音標准,他每夜跟著錄音練習﹔為了上好藝術課,他學習簡譜、素描、國畫……因為包攬了幾乎所有的課程,他和妻子把癱瘓在床的岳母接到了學校,直至病終。

2016年“7·19”洪災暴發,澤布峧學校受災嚴重,為了讓孩子們如期開學,他發動父母妻兒拿起工具清理淤渣。

當有人問他:這裡這麼苦,這樣堅守值得嗎?他總是說,自己是一名幸福的山裡老師,“因為我有一批批可愛努力的學生。每年夏天聽到自己教過的孩子們考上大學的喜訊,我都激動不已。”

棗強縣新屯中心小學數學教師王紅藝,懷安縣左衛中學正高級教師冀芬……他們都是守得住初心的耕耘者,忍得住寂寞的筑夢人。是他們,給鄉村孩子帶來溫暖與希望,也給鄉村教育的堅守者帶去勇氣與動力。

育人潤心,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如何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五育”並舉培養時代新人?生在農村、教在農村的滄縣興濟鎮小學教師馮秀菊,嘗試各種方法尋找答案。

農村學校缺少專業教師,學生體育活動內容單一,活動量也不達標。馮秀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直在思考怎麼解決這一問題。

有一天,她看到學校走廊兩側牆壁上的古詩詞,突然想到:“何不把詩詞融入課間操中?這樣,學生既能記誦古詩詞,又能鍛煉身體,‘文武’兼得。”

說干就干!她精心挑選了80首古詩,並按古詩內容和風格分成四類,再配合節奏快慢不同的音樂,創編動作和隊列,最終確定了手語操、健美操、隊列操和武術操4套古詩韻律操。

然而,真正操作起來並不容易。由於古詩誦讀速度快,隊形變化頻繁,孩子們剛開始練時簡直亂成了一鍋粥。馮秀菊沒有灰心,她先畫好排練方案的草圖,再把幾百名學生的點位全部編上序號,在操場上用不同顏色的油漆畫出來。

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孩子們終於記住了古詩、動作、點位和隊形。更讓馮秀菊高興的是,在訓練古詩韻律操的日子裡,學生們的眼神裡滿是興奮。

在邁向教育強國的偉大征途中,這些探索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恪守陳規,不懼怕挑戰,總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拿出新辦法。

改革創新思政課程,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河北工業大學教授苑帥民的思政課總是“出人意料”。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工業救國”的內容時,他把課堂搬到了校史館。面對著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和各種實物,同學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100多年前。

思政課上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很多“打開方式”。苑帥民說,把“校史”融入“國史”講述,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學習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

投身職教浪潮,培養大國工匠。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戴琨探索實施教師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創新“校企協同、虛實融合、角色轉化”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產業學院—職場課堂—虛擬車間—企業車間”的人才培養體系,許多畢業生成為首鋼、中車等世界500強企業的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

潛心鑽研,做傾心教育的奮斗者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這是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孫穎從教37年來,一直堅守的信條。

2002年,孫穎把研究方向轉為水稻類受體激酶功能基因研究,研究方法也從原來傳統的生理生化轉為分子遺傳學。

“水稻類受體激酶功能基因研究,當時在國內國際上幾乎是空白,而且如果這一科研成果廣泛應用,可增強水稻抗病、抗鹽、抗旱等能力進而提高產量。”孫穎說。

然而,開拓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孫穎要面臨諸多棘手問題。碰到實驗難題,她就多方求教﹔不懂研究手段,她就去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學習最先進的技術……實驗室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起來。

孫穎有關水稻類受體激酶功能基因的創新成果相繼在《植物細胞》等植物學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並得到了國內外學界的認可。

在河北,像孫穎這樣,捧著一顆赤誠之心,攻堅克難、科技報國的高校教師還有很多。

結合國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設需要,石家庄鐵道大學教授楊廣慶在加筋土技術和路基工程等領域潛心研究,其研究成果應用到滬渝蓉高鐵、神農架機場、新元高速等50多個工程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顯著﹔

從2014年至今,河北科技大學教授孫鳳霞一直致力於芯片產業鏈最前端材料的技術攻關,主持並完成30余個產業鏈重要產品原創性研究並實現產業化,發明專利授權30余件,累計實現產值約500億元﹔

河北農業大學80后教授陳輝把實驗室搬到養殖戶家裡,堅持在生產一線中提煉科學問題,以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的解決服務鄉村振興,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碩果留在老百姓家裡﹔

…………

歲月如梭,師者的初心不曾改變﹔歷史滄桑,師者的精神永恆長存。在第40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向師者致敬。(記者王敬照)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