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讓更多京津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2024年09月02日08:37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更多京津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廊坊健全完善與京津的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機制

讓更多京津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7月22日拍攝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 本報記者 趙永輝攝

7月22日拍攝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 本報記者 趙永輝攝

開展對接京津活動266次,簽訂科技合作協議48項﹔吸納京津技術合同167項,成交額65.4億元,同比增長254.7%……今年以來,廊坊市主動對接京津、服務京津、融入京津,闖出“科技引領+協同創新”新路子,讓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落地生金。

“堅持以改革創新思維破解難題,我們有效暢通了共建平台、成果轉化、要素融合、人才共享等渠道。”廊坊市科技局副局長周業飛介紹,該市持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健全完善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機制,讓創新充分涌流。

共建平台,推動更多創新資源落地

8月27日,在聯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台台高性能算力服務器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我們的產品和技術研發主要放在北京,在燕郊完成孵化轉化並實現量產。”該公司總經理宋世杰介紹,該公司是首家入駐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的北京企業。

當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正在統籌通州和燕郊的創新資源,打造通州區與北三縣技術產業協同創新新模式。2025年底,燕郊創新園投用后,將承接約50家企業開展規模化生產,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承接平台的引領作用將日益凸顯。

京津科技創新要素密集。去年以來,廊坊市大力實施科技園區能級躍升行動,以高新區、研發平台、孵化載體等建設為抓手,著力建強承載平台,積極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應和產業轉移。

從基礎設施的硬件支撐,到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廊坊市全面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大力推進燕郊高新區等創新型園區加快試點建設,重點做大做強固安新型顯示特色產業基地和燕郊新型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產業集群,讓更多創新資源落地廊坊。

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需求,廊坊市堅持政府和市場雙向發力,推動域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與京津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截至目前,該市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共建科技研發平台122家,合作和引進項目290個,轉化科技成果540余項。

“以企業‘拎包入駐’、產業加速聚集為目標,全力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項目孵化育成體系。”周業飛介紹,目前,全市建設孵化器、眾創空間109家,入孵企業和團隊4100余家,其中來自京津的企業和團隊1200余家,63%的企業和團隊在廊坊落戶發展,成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興力量。

大力引進京津科技型企業。堅持全域對接、全面承接,在科研項目、創新平台、科技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大力引進在京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或創新業務板塊落戶,全力推進“京津研發、廊坊孵化轉化產業化”。

8月27日,在國科賽賦河北醫藥技術有限公司,一批來自京津的創新藥物正在試驗和檢測。該公司是北京賽賦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17年落戶固安以來,已發展成為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非臨床藥理毒理研究機構。

“我們已經服務了國內外2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完成100多個一類新藥或醫療器械的臨床前藥效學和安全性評價研究任務,極大提高了藥物及醫療器械的研發效率。”國科賽賦河北醫藥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延生介紹。

以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廊坊市不斷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目前,該市有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755家、高新技術企業1409家,創新活力全面激發,高質量發展后勁更足。

合力攻關,破解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

8月26日,在位於廊坊開發區的中輕特種纖維材料有限公司車間,一卷厚度僅為25微米的超級電容器隔膜正在生產。“這一產品研發,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該公司總經理趙濤興奮地說。

據介紹,超薄型超級電容器隔膜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由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與中輕特種纖維材料有限公司共同研發,雙方攜手攻克這一“卡脖子”技術難題。

近年來,廊坊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梳理關鍵企業和技術清單,聚焦企業需求、產業需求和地方需求,謀劃、研發、轉化、落地一批高質量科技項目,助力傳統產業迭代、新興產業搶灘。

“我們支持科技型企業聯合域內外高校院所和鏈上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周業飛介紹,該市主動對接京津資源,支持企業聯合京津高校院所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

目前,廊坊市篩選與天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的9個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支持。這些項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領域。

深化拓展協同創新模式,加快建設配套緊密的中試熟化基地。目前,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京津科研院所為依托單位建設的6家中試熟化基地,正在開展“吸水襯紙中試抄造試驗”等47項中試項目,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廊坊應用轉化。

加快推進區域間技術轉移。廊坊市採取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舉辦京津冀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班、搭建與中國技術交易所合作橋梁等措施,提升技術交易市場活躍度,不斷強化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協同合作力度。截至目前,該市吸納京津技術合同167項,成交額65.4億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臨空經濟區(廊坊)已有百洋醫藥等28家生命健康企業落戶,初步形成集群集聚效應。

在廊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食品、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也在加速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規模實現穩定增長。

燕郊高新區吸引中興科技、有研稀土等近500家科技企業落地發展,其中北京企業佔比約50%﹔京南·固安高新區聚集了維信諾、翌光、鼎材等30余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企業,各企業之間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協作,新型顯示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破除壁壘,共享共用區域創新資源

7月26日,廊坊高新技術企業與北京高校院所科技合作對接會在中國技術交易所舉行,清華大學等5家北京重點高校院所進行科技創新資源推介,三河同飛等5家廊坊高新技術企業發布10余項發展需求,百納信達等兩家企業的合作項目現場簽約。

今年以來,廊坊市持續開展京津創新資源深度對接行動,組織域內企業走進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實驗室“微對接”,邀請京津專家深入域內企業“面對面”指導,為企業解決技術需求打通信息壁壘、暢通交流渠道,推動科技資源與企業需求精准高效對接。

以“暢渠道”為重點方向,廊坊市組織開展科技成果直通車、中國科學院走進廊坊、院士專家廊坊行等對接活動266次,簽訂合作協議48項,推動“再生金屬脫脂裝備智能管控技術”等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推進協同創新,必須用改革創新思維,不斷健全完善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機制,促進區域合理分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形成聯動發展、互利共贏的新格局。

廊坊市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與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共同推進體制機制上的頂層設計,在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加快打造“通武廊”科技創新“試驗田”。

今年1月,廊坊市科技局與通州區科委、武清區科技局共同完善《“通武廊”區域創新平台共享共用目錄》,在原來80個平台的基礎上增加6個平台,篩選出86個平台,推動區域創新資源在三地共享共用。

企業創新勁頭足,但研發能力弱,難題怎麼破?廊坊市聚力暢通人才共享渠道,推進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重點單位、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人才載體建設,支持企業引進京津高校院所科研人員擔任“科技副總”,通過聯合研發、成果轉化、培養交流等方式開展合作。

在科技特派團的精准幫扶下,華田信科(廊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封裝焊球設備的研發項目進展迅速。“目前,我們完成全國首台套電磁擾動式制球設備及檢測設備的研制,生產的焊球可廣泛用於半導體先進封裝領域,已經獲批發明專利8項,受理階段4項,實用新型及軟件著作權12項。”該公司副總經理秦振忠介紹。

在廊坊市,活躍著32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特派團、44個市級企業科技特派團和3個縣域特色產業科技特派團,其中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京津高校院所簽訂組建協議的有34個。截至目前,開展入企服務240余次,幫助企業轉化科技成果44項,攻克關鍵核心技術30項。(記者劉杰 通訊員趙晴)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