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萬裡長城第一門”變身文化新IP

2024年08月16日08:57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萬裡長城第一門”變身文化新IP

讓人們看到“活起來”的長城走進生活的更多方式

“萬裡長城第一門”變身文化新IP

7月8日拍攝的張家口大境門。 本報記者 張 昊攝

7月8日拍攝的張家口大境門。 本報記者 張 昊攝

【長城名片】

大境門

張家口是全國長城修筑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境內長城前后跨越2000余年,全長超過1800公裡,分布廣泛、形制豐富,被譽為“歷代長城博物館”。

張家口長城看點多,其中,大境門有“萬裡長城第一門”之稱,是長城線上的重要關口。如今我們看到的大境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筑拱門。

塞外山城張家口,東、西太平山遙相對望,一道雄關橫亙其間。這裡,是萬裡長城的著名關隘——大境門。

與常見的“門上建樓”形式不同,大境門城門頂部的平台上沒有任何建筑,與長城渾然一體。登上城門,放眼四顧,順山勢而建的長城蜿蜒如帶,氣勢恢宏。

大境門的門楣上,“大好河山”四個大字氣勢豪放,筆力蒼勁,不少游客在大境門前拍照“打卡”。

“被譽為‘萬裡長城第一門’的大境門,是塞外山城張家口的地標與名片。”7月8日,記者隨中國長城學會首席專家、副會長董耀會來到大境門。他告訴我們,大境門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並稱長城“四大關”,是其中唯一以“門”命名的關隘。

“40年前初到大境門時,城牆周邊遍布民居,煙火氣很濃。”董耀會回憶,“通過交談,覺得當地人很熱情、善於交朋友。這和他們的先輩早年在張庫大道上做慣了生意有很大的關系。”

大境門段長城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是防御北方游牧勢力的軍事工事,同時也是農牧互市貿易的重要場所。為便於中原與草原通商,清朝統治者在這裡修建了寬闊的大境門。此后,這道門便逐漸成為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經濟文化交流的舞台,傳奇商道——張庫大道由此興起。“大境門的‘門’字,恰恰蘊含著與商貿直接相關的開放交流意味。”董耀會說。

“老伙計,你還好嗎?”撫摸著大境門的紅漆門板,董耀會告訴我們,40年前他初到大境門時,見到的就是這兩扇厚重的門板。

事實上,這兩扇門板,在萬裡長城大型關隘、城門中,是唯一的清代原裝門板。

“像這樣的舊物,在今天的長城沿線已經不多見了。”董耀會指著大境門內側牆體上的印跡告訴我們,當年他經過時,這裡遍布貼牆加蓋的民居,如今都已拆除,可紅漆斑駁龜裂的原裝門板卻保留下來了,“長城修舊如舊也是一門學問”。

從大境門穿門而入,是“明德口街”。這條特色商街上,人來人往,呈現一幅古香古色、古今交融的市井圖卷。

5個套色印章,按照順序依次蓋下,便形成一個有立體感的大境門景觀圖案。在一家名為“司木集”的文創店內,游客們排著隊在明信片、“通關文牒”等上面蓋章。

董耀會也被貨架上依托大境門、長城等元素設計的擺件、杯子、雪糕等文創產品所吸引。“趁著暑期放假,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大境門游玩,店裡的生意也特別好。”店鋪負責人劉磊說。

“幾百年前這裡更加熱鬧。”大境門景區講解員劉雯說,有著“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張庫大道正是從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國烏蘭巴托(當時名為庫倫),並延伸到俄羅斯的貿易運銷線,全長1400多公裡。

“當時,大境門內外商號店鋪林立,張家口外牛、馬、駱駝成群,各種貨物堆積如山。”董耀會對這段歷史也很熟悉,他說,大境門的開通,促成了張家口及周邊地域經濟的空前發展。

“‘明德口街’旨在再現當年大境門商貿情景。”同行的張家口市長城保護管理處副處長許珊珊告訴我們,他們按照歷史布局,規劃了商業步行街區、廣場區等,努力還原明清時期歷史原貌。

蔚花園元宇宙樂園、莜面民俗館、境門之鏡換裝照相……在“明德口街”上邊走邊看,這裡不再是嘈雜的馬市和皮毛集散地,而是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項目、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和長城文化主題展示區,融合著傳統與時尚,穿越時空,貿易再盛。

“當年大境門輝煌商貿情景,被賦予了符合現代人接受特點的呈現方式。”董耀會說,大境門雖不再是貿易通道的起點,卻正在成為張家口新的文化IP。

借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等東風,張家口積極打造“長城文化+旅游+現代商業”新IP,讓人們看到“活起來”的長城走進生活的更多方式。

“除了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修復大境門城台、西境門、大境門東西兩側城牆和敵台,建設‘明德口街’外,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大境門段還在建設西太平山長城保護主題展示帶、來遠堡特色展示點等。”許珊珊說,這些將重點展示張家口長城文化蘊含的邊塞文化、商貿文化和民族融合文化內容,“點亮”大境門這一萬裡長城和萬裡茶道的重要交匯點。(記者郭曉通、王雪威、李艷紅)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