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塞罕壩的“新朋友”

2024年08月14日08:35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塞罕壩的“新朋友”

  8月8日一大早,塞罕壩機械林場保護地管理科科員杜興蘭匆匆吃過早飯,興沖沖地約上宣傳科科長王龍趕往七星湖濕地。前一天,王龍在七星湖偶然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手參,杜興蘭打算現場確認一下。

  立秋剛過,七星湖濕地裡假鼠婦草、飛燕草、細葉鳶尾等葉片漸黃,紫藍色的華北烏頭、黃燦燦的金蓮花、淡紫色的柳蘭還開得正艷。灌木叢裡,幾隻驚鳥扑棱棱飛出﹔遠處湖面上,一群水鳥在游弋嬉戲﹔頭頂天空中,不時有飛鳥掠過。杜興蘭分辨著木棧道上散落的羽毛說:“這幾年,觀察到鳥的種類明顯多了。”

  穿過長長的棧道,杜興蘭和王龍低著頭在草叢裡仔細尋找。“在這兒!你看,真的是手參。”杜興蘭興奮地拿出手機拍照留証。手參對土壤條件、生長環境等要求很高,在七星湖濕地還是首次被發現。

  “應該是動物帶來的種子。”杜興蘭分析,隨著塞罕壩生態系統日益穩定,植物種類越來越豐富,為各種動物提供了優質棲息地。“植物引來更多動物,動物帶來更多植物種子,塞罕壩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她說。

  2015年出版的《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顯示,彼時塞罕壩有脊椎動物261種、昆虫660種、植物625種。2023年,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聯合組成科考隊,啟動了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工作。

  “最新科考調查統計塞罕壩植物增加到666種,脊椎動物增加到318種。”杜興蘭說,其中,植物增加了尖唇鳥巢蘭、紫點杓蘭、小花蜻蜓蘭等41種,脊椎動物增加了灰林鸮、黑啄木鳥、黑翅長腳鷸等57種。

  光影斑駁的森林裡,一隻矯健的豹貓穿過草叢扑向獵物。杜興蘭給記者播放了一段今年春天拍攝的視頻。“豹貓位於塞罕壩食物鏈頂端,它的出現是塞罕壩生態系統穩定和健康的標志。但過去隻有文字記載,沒有圖像印証。”杜興蘭說,2022年,林場在不同位置布置了200台紅外相機,用於記錄各類動物活動。豹貓、猞猁、矛隼……被紅外相機記錄下來的動物越來越多。

  長期從事塞罕壩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聶鴻飛今年調到了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工作,這讓他對如何提高塞罕壩生物多樣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8月8日下午,在千層板分場羊場營林區,聶鴻飛正在查看今年林冠下混交造林成活率。高大的落葉鬆下,新栽的花楸、稠李、樺樹長勢喜人。

  建場初期條件有限,塞罕壩機械林場造林以落葉鬆、樟子鬆為主,樹種單一且病虫害嚴重。為提高生物多樣性,塞罕壩機械林場不斷嘗試給森林引進“新成員”,持續推進良種引育工作。冷杉、元寶楓、核桃楸、水曲柳、藍靛果、小檗等樹種陸續扎根塞罕壩。

  “我們通過引進闊葉樹種營造混交林,將人工林變成上有鬆濤、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近自然林。”聶鴻飛說,實施近自然經營使森林通風透光性增強,喬灌草類植物更豐富,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森林生態系統更加健康。

  推動“二次創業”,塞罕壩正加快實施自然保護地系統化保護工程,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由30.4萬畝增至97.9萬畝,林場國家級公益林面積由63.48萬畝增至81.58萬畝。投資3820萬元,實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及監測設施建設項目。壓縮景點開放面積,劃定1.89萬畝林地用於集中學習考察和生態觀光,約佔林場總面積的1.35%,其余林地全年封閉管理。

  “我們規劃到2040年,全場混交林面積新增24.4萬畝,總面積達到49萬畝,混交林佔比超40%。”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於士濤說,屆時,塞罕壩將形成穩定健康的森林、草原、濕地交錯帶自然生態系統,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富集地。(記者李建成)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